一、概况
瓜萎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其果实、种子、果皮、块根均可入药,在中药上分别被称为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和天花粉。《神农本草经》称之为“地楼”,并将其列为中品。据《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记载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等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
二、生长习性
栝楼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较耐寒,不耐干旱,忌积水。宜选择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地块,不宜在低洼地及盐碱地栽培。在瓜蒌果实膨大期,枝叶茂盛,种植区域密不透风,不利于水分散发,容易造成涝害以及其他一些传染疾病的发生,因此栽培应采用立式棚架、垄式栽培方式。
种子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 25 C~30 C,发芽率 60%~80%,种子寿命为2年。
三、主要品种及特点
药典规定正品瓜蒌为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果实。而栝楼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全世界约50种,我国有34种和6变种,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以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多。同属的其他一些植物在部分地区也作瓜蒌使用,如大子瓜蒌在华南地区作药用瓜蒌;王瓜在江、浙及武汉等地已长期作为药用瓜蒌;主产于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的南方瓜蒌等也常被作为药用品种。
1.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攀援藤本,长达10 m;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淡黄褐色。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叶片纸质,轮廓近圆形,长宽约5~20 cm,常3~5(-7)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有不等大的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叶基心形,弯缺深2~4 cm,上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叶柄长3~10cm。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卷须3~7枝,被柔毛。雌雄异株。果梗粗壮,长4~11 cm;果实椭圆形或圆形,长7~15 cm,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卵状椭圆形,压扁,长11~16 mm,宽7-12 mm,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5~10月,果期7~11月。
产辽宁、华北、华东、中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200~1800 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
2.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本种与栝楼十分相似,但植株较小;叶片3-7深裂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雄花的小苞片较小,通常长5~16 mm;花萼裂片线形;种子棱线距边缘较远。
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西部、江西、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
四、种植管理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盐碱地、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冬前结合深耕,每 667m2 施无害化处理农家肥 3000 kg,整平、耙细。翌年春季,开沟做畦,畦宽 2 m、高 0.3 m。
2.繁殖方法
常用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难以控制雌雄比例,容易引起品种退化。分根繁殖法具有保持良种性状、投产快的特点,可多选用雌株块根,适当搭配雄株块根,以利授粉。
在每年冬季或春季收获天花粉块根时,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选择挖取不同性别的植株块根作种苗。采种时要求选择已生长或结果3~5年良种栝楼的健壮植株的块根作种。选取径粗3~5 cm,断面白色无病虫害的新鲜块根留作种,把选留的块根切成10~12 cm长的小段,晒4~5 h后,用1.5%菌线威4 000倍液进行消毒。育苗前,将苗床用水浇湿,摆放时块根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块根相互接触引起烂根。块根摆放好后,在上面覆盖1层湿河沙,厚以3~5 cm为宜,然后盖上稻草,再浇透水。分根繁殖后20 d左右,瓜蒌即开始萌芽。此时可把种根挖出,移栽到大田。
3.种植管理技术
(1)栽植
山东地区一般在清明至谷雨种植。移栽前,先要在整好的畦面中央按株距1.0~1.5 m挖穴,直径30 cm,深25~30 cm,然后在穴内施肥。用复合肥50 kg/亩,优质硼砂1 kg/亩,硫酸锌1 kg/亩,饼肥100 kg/亩,与部分细沙土混和后,施到穴中。然后每穴放入1株发芽的种根。摆好种根后,在上面覆盖1 层细沙土,然后浇水,水要浇透,浇水后在上面撒一些稻糠。
栽植栝楼种苗时,注意多选用雌株的根进行栽植,只要搭配种植雄株10株/亩即可。按该密度栽植栝楼,约可栽苗150株/亩。大田移栽定植后,遇气候干旱时应常淋水,保持穴土湿润,促进幼苗快出土。20 d左右即可出苗。待苗高10 cm以上时即进行匀苗间苗,每穴选留壮苗2~3株将其余弱小和过多的苗拔除。
(2)引藤打顶
栝楼是藤本植物,依靠叶腑生出的卷须攀援它物往上生长。当茎蔓高30 cm以上时,用木杆、竹竿,最好是预制的水泥方柱作支柱搭棚架,棚架高1.5 m左右。在植株旁,每隔2 m立1根柱子,再用粗铁丝搭成棚架。在每株栝楼苗旁插1根竹竿,上端捆绑在棚架横竿上,用塑料带轻捆茎蔓于竹竿上引蔓上架。
引蔓同时要进行摘芽,每株只选留2~3个壮芽作主茎供上棚,共余的芽应及时除去,以控制地上部分过多地消耗根部营养体的养分。待上棚后的主茎长至50~100 cm时要及时打顶,以促进侧枝生长,使茎蔓尽早封棚。封棚后也要依据栽培目的及生长状况不断合理地进行打顶、疏枝、摘芽或摘蕾,以利于通风透光、增加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调控营养体与生殖体的目标分配。以收获块根天花粉为目的时,于7~8月份植株现蕾期及时将初期生殖体的小花蕾摘除,以防止或减少生殖体开花期消耗养分,从而促进块根营养体的生长,提高天花粉的产量。
(3)中耕追肥
栝楼生长期第1年应多施氮肥,勤施少施。通常以有机肥为主,结合中耕除草,每 667m2 用无害化农家肥 500~1000 kg 或饼肥 50 kg,尿素 10 kg,二铵 10 kg。因8月份以前气温偏高,光照良好,栝楼很快变得叶面肥大、茎秆粗壮,故在立秋前适时追施上述有机肥,达到增大“冠”的目的。雨季要注意防涝,及时排除积水。8月份以后进入生长中后期阶段,则适度地控制水分,同时改为多施磷、钾肥;此时气温渐低,昼夜温差较大,这时以收获天花粉为主的栝楼“冠”即可得到控制,从而使根系长大发育起来。进入立秋气温降低,栝楼的“冠”已基本将土壤遮闭起来,减少了日光对地面的照射,对土壤降温十分有利,此时所施的磷、钾肥可使碳水化合物大量地向栝楼根部运输促进其发育生长,与生长速度减慢的“冠”比例差增大,便有效地扩大了“根冠比”,这样为天花粉块根的优质高产打下了基础。
从第2年起,苗高 30 cm 和6月中旬(开花前)追肥2次,在距植株四周约 15 cm 远处开沟施入,每 667m2 用无害化农家肥 500~1000 kg 或饼肥 50 kg,尿素 10 kg,二铵 10 kg;花期喷施 0.1~0.3% 硼肥,提高座果率。
(4)人工授粉
如果在花期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田间雌雄株比例失调、气候不正常和昆虫量减少等,为了提高产量就必须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多在上午8:00~9:00进行,用毛笔蘸取雄花粉,逐朵涂抹到雌花柱头上,可以提高坐果率。
(5)越冬管理
栝楼在南方可以安全越冬,但在北方必须在上冻前剪去上部过长的茎蔓,仅留离地面1 m长的茎蔓盘绕在地面上,每株覆一土堆,高约30 cm,防寒越冬,第2年4月上旬,扒开土堆,以利出苗、生长和上架。
4.病虫害及其防治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法,力求少用化学农药,在必须施用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量、用药时期,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最后 1 次施药距采收间隔天数不得少于 30 天。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食用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
(1)根腐病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每年收获后清园,将残、病植株集中烧毁。
(2)蔓枯病
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并且要进行深翻防冻;在早春进行浅耕土,灭除杂草;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全田喷雾,隔3~4 d再喷1次。
(3)根结线虫病
结合整地,在种植行上开宽 20 cm、深 20 cm 的沟,沟内均匀撒施必速灭颗粒剂 5~10 g/m2,覆土,盖上塑料薄膜,7~10天后揭膜,松土 1~2 次,7~10 天后种植。
(4)潜叶蝇
幼虫期用 50% 辛硫磷 1000~1500 倍液,或 1.8% 齐螨素 3000 倍液喷雾,成虫用糖醋液诱杀。
(5)黄守瓜、黑守瓜
在植株周围撒谷壳、地灰、草木灰防成虫产卵;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6)瓜蒌透翅蛾
发生期,50% 辛硫磷乳油 1000~1500 倍液喷雾。
(7)钻心虫
灯光诱杀成虫;在卵期及幼虫钻入茎之前,用 2.5% 的溴氰菊酯 2000 倍液喷雾或 4000 IU/μl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150-200 ml/667m2 兑水 50 kg 喷雾。
(8)蚜虫
黄板诱杀蚜虫;发生初期,用 0.3% 苦参碱乳剂 800~1000 倍液,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交替喷施2~3次。
5.采收与加工
栝楼栽后2~3年结果,于10月前后果实先后成熟,待果皮有白粉,并变成浅黄色时就可分批采摘。将采下的栝楼悬挂通风处晾干,即得全瓜蒌。将果实从果蒂处剖开,取出内瓤和种子后晒干,即成瓜蒌皮。内瓤和种子加草木灰,用手反复搓揉,并在水中淘净瓤,捞出种子晒干,即得瓜蒌仁。管理得当,可连续采摘多年。第3年后,挖取块根,去泥沙及芦头,粗皮,切成短节或纵剖,晒干,即成天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