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黄芪 RadixAstragali 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黄芪是著名的滋补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体虚自汗、利尿、等功效。
二、生长习性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水性强的砂质壤土,中性及微碱性地块上生长,具有喜光喜凉,耐旱,耐寒,怕涝,怕粘的特性。野生者多见于海拔800~1300m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林缘、山地上及暗棕壤土分布区。适宜气候区为年均气温-3~9℃,有效积温3000~3300℃,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40℃,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8℃。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含砂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不宜在粘土和盐碱地上种植。
三、主要品种及特点
与农作物相比,中药材种子在育种、良种繁育和推广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生产中缺乏优良品种,目前的品种多为选育的优良群体,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和膜荚黄芪的变种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作为正品药用。另外,同属植物中下列同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黑毛果黄芪(塘谷黄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肃、四川、青海等省;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省;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梭果黄芪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分布于四川;茂汶黄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产于四川茂汶县;云南黄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现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介绍如下:
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茎直立,高40~80厘米。羽伏复叶,有25~37小叶;小叶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矩圆形,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较叶长;花多数;萼钟状,外面密生短柔毛,萼齿,,披针形,与萼管近等长;花冠黄色;子房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形,先端有短喙,有长子房柄,有显著网纹,无毛,下垂。花期6~8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果期同上。
四、种植管理技术
根据黄芪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及多年栽培实践,其栽培技术可归纳为以下要点:品种优良,适地种植;土地平整,泡水压碱;施足肥料,保好底墒;种子处理,播深居中;合理灌溉,中耕锄草;防治病虫,适时采收。
黄芪一般采用种子繁殖,少量使用芦头繁殖。以育苗移栽法为主,种子直播法也有采用。栽培模式主要为露地平作和垄作,有文献报道,采用秋季大棚育苗,春季覆膜栽培,可节约1年的生长季节,黄芪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1.选地整地
平地栽种应选地势高燥、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好的砂质壤土。山区宜选土层厚、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地,坡度为5~10度较好,土壤孔隙度以大于30%为宜。
忌涝洼和土壤粘重地,对选择好的地块要认真细致的整地,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全面深松,深度为40~50cm,清除地内残根,残草、整平、耙细,需施厩肥和堆肥2000~2500kg/亩,过磷酸钙25~30kg/亩,施肥后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平方米均匀拌入5%辛硫磷粉剂30g。
2.繁殖方法
(1)直播栽培
黄芪春、夏、后秋三季均可播种,秋季整地的可于4月上旬地温稳定在5℃~8℃时播种,播后15天左右就可出苗。春季整地的于6~7月雨季播种,最迟不超过7月30日。秋季整地的也可于后秋地冻前大约10月下旬播种,要注意适期晚播,以保证种子播后不萌发,以休眠状态越冬;播种较早,种子萌动易被冻死。
目前播种黄芪主要采用穴播、条播等方法,其中穴播方法较好(穴播保墒好,覆土一致,镇压适度,有利于种子萌发)。因为种子集中有利于出苗,出苗后苗丛内互相遮光保温,有利于保苗。穴播多按20cm~25cm穴距挖穴,每穴下种数2~10粒,覆土厚1.5cm,踩平,播种密度控制在15kg/公顷左右。
条播按20cm~30cm行距开沟,将种子播于沟内,覆土厚1.5cm~2.0cm,稍加镇压,播量22.5kg/公顷。
2.育苗移栽
育苗一般于春天进行,选土壤肥沃、灌溉和排水方便、疏松的沙壤土作苗床,要求土层厚度40cm以上。播前浇足底墒水,既可撒播也可条播。一般行距20cm~25cm,覆土厚1cm,播种量为75kg/公顷~90kg/公顷。为提高地温,便于排水,从而提高种苗质量,可采用30~40cm高床育苗。
育苗1年既可移栽,可选秋末移栽也或早春移栽,但以冬前移栽质量好、产量好,一般增产30%以上。移栽前要求边起苗边移栽,起苗时要深挖,保证根系完整,无损伤,一般主根长度在30cm以上,起苗后要分级,按粗细、长短分开,去除病弱苗、破皮苗、分叉苗。选根条长,粗壮,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进行移栽,移栽时行距40cm,开沟深10cm~15cm,将苗顺直放于沟内,栽后上面覆土10cm,然后镇压,以便保墒。株距15cm~20cm,栽植密度为300000株/公顷为宜,不可少于180000株//公顷,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
近年来卧式移栽法以其根系生长茁壮、黄芪产量高、便于收获等优点而广受欢迎,具体做法为改常规直立放苗为将苗斜放于沟内,斜放角度以不超过30°为宜。为了提高苗期地温,加快幼苗恢复与生长,生产上也采用起垄覆膜方式栽培。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弱,直播田不宜过早间苗,一般在苗高6~10cm,五出复叶出现后进行疏苗,当苗高15cm时定苗,条播按株距10~20cm定苗,穴播每穴留1~2株。如缺苗过多,应及时补栽补种,以补种为宜。
(2)松土除草
黄芪苗出齐后即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除为主,切勿过深,特别是整地质量差的地块,除草过深会使土壤透风,干旱,易造成小苗死亡。一般一个生长季节除草3~4次为好。
(3)水肥管理
黄芪栽培生产在定苗后应追施化肥,一般施硫酸铵5~10kg/亩,过磷酸钙5kg/亩,可加速生长,提高产量,特别花期追施过磷酸钙5kg/亩,对于提高结实率种子饱满度有良好效果。黄芪幼苗期和返青期需水较多,有条件的地区可于播种后或返青前进行灌水,在生长阶段则应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4)打顶去蕾
为了控制黄芪的营养生长,减少开花对植株营养的消耗,应在7月底打顶去蕾,当80%的主茎现蕾时进行第一次打顶去蕾;当80%的侧枝出现花蕾时进行第二次打顶去蕾。去蕾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用手掐去植株顶部蕾穗,将摘除的黄芪花蕾统一收纳,集中处理。
(5)越冬管理
10月下旬至11月初田地上部黄芪植株枯萎后或采收后要及时清理残枝落叶,除去田间地埂杂草,集中堆沤,消除病虫害越冬场所,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4.病虫害防治
黄芪的主要病虫害及鼠害为害黄芪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根腐病;为害黄芪的主要虫害有芫菁类、豆荚螟、蚜虫,次要害虫有蝽类、黄芪种子小蜂、二十八星瓢虫、金针虫、大灰象甲;为害黄芪的主要鼠害有中华鼢鼠、北方田鼠等。防治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地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或避免化学防治,严格执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农药使用原则、标准,确保黄芪安全、卫生、无公害。
(1)根腐病
清除杂草,不要连作。发病初期亩用大生M-4为“母药”加72%杀毒矾100g对水50kg或70%杜邦克露100g,对水40kg进行叶面喷施或灌根部。
(2)白粉病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每亩50g对水40kg、70%代森锰锌或三效灵600~800倍液叶面喷雾均可防治。
(3)地老虎
虫害发生之前,亩用1.5kg辛硫磷拌细土50kg,撒于植株周围,散后中耕松土进行防治。发生期间40%硫酸或0.2%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喷灌受害植株周围的土壤。也可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4)豆螟等食叶害虫
避免重茬,不与其它豆科作物连作。秋季进行土壤深耕,使虫卵不能越冬。发生期亩用25%乐氰乳油25~50mL对水40kg,或进口功夫乳油5mL对水30kg进行叶面喷施。
4.7 留种技术
5.采收与初加工
(1)采收
①种子采收
秋季收获时,选植株健壮、主根肥大粗长、侧根小、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栽,芦头下留几厘米长的根。留种田宜选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肥沃地块施足基肥,按行距40cm、开深20cm的沟,按株距25cm将种根垂直排放于沟内,芽头向上,覆土、盖住芦头顶1cm厚、压实,顺沟浇水,再覆土10cm左右,以利防寒保墒,早春解冻后,扒去防寒土。随着植物的生长,结合松土进行护根培土,以防倒伏。7~8月待种子变褐色时摘下荚果,晒干脱粒,去除杂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留种田,如加强管理,可连续采种5~6年。
②药材收获
直播黄芪一般4~5年收获。育苗移栽的以后2-3年收获。目前,有的播种1~2年即收获,但此种黄芪根幼嫩,品质欠佳。以生长6~7年的黄芪质量最好,但如果年限过久,易黑心、腐朽。一般在10~11月间地上部枯萎后开始采刨,也可以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出苗前采刨。
人工栽培黄芪,收获是最费力费时的作业。由于黄芪是深根性植物,根系入土较深,机械采挖损失太大,所以目前多数栽培者均采用人工锹挖的办法。
先割去地上茎部,然后在地块边顺垄开挖60cm~80cm深的沟,依次向前刨挖,将黄芪根部全部挖出。要注意深挖缓拔,不要将根铲破或挖断,以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2)初加工
采收后的黄芪切下芦头上的残余茎,抖掉泥土,捆成10kg左右的小捆,放在垫有地台板的晒坪上,垛成80cm高的垛,垛与垛之间留60cm的走道,隔3~5天翻垛一次,并防止雨淋。
黄芪晒至半干时,切去芦头,剪掉侧支,将根理直,用细绳捆成1kg重的把。把扎成的小把放在阴凉棚内干燥,垒成1m见方的垛,保持四面通风,经常检查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