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甘草素有“十方九草”、“国老”之美誉,《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药中之王”的甘草列为上品,其在中医临床上应用之广是其他中草药难以比拟的;同时,作为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其列为重点管理的4大药材之一。
二、生长习性
甘草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带分布十分广泛,在沙质草原局部地段可占绝对优势,接近形成纯群落。在西北地区甘草亦进入荒漠草原地带,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区内陆河流沿岸滩地、阶地常形成甘草盐土草甸。甘草分布区海拔1400m以下,降水量500mm以下(酒泉一带在100mm以下)。
甘草为强阳性植物。光照不足时,会使茎叶细弱,在郁闭度较大的乔林下长期遮荫会导致甘草死亡。
甘草抗逆性强,耐寒,分布区绝对低温可达-47℃耐大气干旱,耐地表高温,亦较耐干旱瘠薄。但在生长的地方水分充足,无灌溉条件时,地下水位以2~3m较为合适,幼苗期怕积水。
甘草耐盐性较强。甘草耐盐性不及胀果甘草。据有关资料,胀果甘草耐盐极限可达24.8%,而甘草耐盐极限仅为6.0%,适生地土壤含盐量宜在2%以下。
甘草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一般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上层覆沙较厚下层为粘壤质的土壤生长较好。粘质土壤中主根往往生长不
深,上粗下细,毛根多,药用价值不高。甘草可形成庞大根系,以充分利用深层地下水。
甘草实生植株当年根茎部位(亦称“根头”)即有多个不定芽形成,但一般仅有1个芽萌发生长伸出地面,形成茎叶;另有1~2芽在地下向四周生长,形成地下根茎,当年生长量约3~5cm。由根茎部位萌生的地下茎第2年可增至3~5条,第3年6~8条,第4年可达10余条,其长度逐年增加。地下茎顶端较粗嫩,具有顶芽,节上有侧芽;顶芽能连续生长,水平伸向四周;另有部分侧芽春天萌动后向上伸展,形成新的植株,或形成新的地下茎继续向四周延伸,4~5年生植株地下茎一般分布在0~20cm土层内。在沙地上由于逐年沙埋,可形成多层水平地下茎。
甘草实生植株主根发达。在1~5年内,平行生长的地下茎一般较细,没有利用价值,因而粗壮的主根是主要的药用部分。当年主根长
可达50~60cm以上,第2年主根长可达100cm以上,基本成形,以后主要是增加粗度。不同土壤质地对根系生长有较大影响。据在安西县的调查,沙质土地1年生植株主根(直根)长可达80cm,有侧根4条,各长40cm,单株质量约0.4kg。粘质土地1年生主根(直根)长30cm,侧根长20cm,单株质量约0.2kg。1年生主根根头粗可达1.5cm,第4年最粗可达4.7cm,但以2~4cm粗的根居多,能上等级的根(地下茎)大多在土表40~60cm之间。由于主根根头以下根系不能形成不定芽,一旦根头除去,根系很快就会腐烂。
人工种植的甘草一般从第6年开始才有部分从地下茎长出的植株开花结实,而当年直接从根茎部位抽生的地上茎并不能开花结实。这是由于二者阶段发育年龄不同。根茎分生组织形成的不定芽一直处于幼龄状态,而多年生长的地下茎其顶芽与前端芽形成的植株则可能达到成熟年龄而开花结果。
三、主要品种及特点
我国甘草资源丰富,野生或栽培甘草属植物26种,2015版药典规定正种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此外有些地区也以黄甘草、粗毛甘草、刺果甘草等做甘草入药。3种药用甘草特征及其区别见下表:
表1 3种药用甘草特征及其区别
类别 | 甘草 G. uralensis Fisch. | 胀果甘草 G. inflate Bat. | 光果甘草 G. glabra L |
别称 | 乌拉尔甘草 |
| 洋甘草、欧甘草 |
分布区 | 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山东 | 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零星分布 | 仅产于新疆 |
种子 | 暗棕绿色,直径约2.3~4.6mm | 黄绿色,直径约2.1~3.5mm | 淡棕绿色,直径约1.5~3.0mm |
荚果 | 镰刀状,长约3.1~4.6cm,有皱折,密被有柄腺毛,脱落后呈刺状 | 长椭圆形,长约0.8~2.5cm,明显膨胀,略被腺瘤 | 圆柱形,长约2.0~3.6cm,光滑无毛 |
花序 | 总状花序,密集头状,较叶短,长4~12cm | 总状花序,疏穗状,与叶等长,长5~16cm | 总状花序,密穗状,较叶略长或等长,长 10~19cm |
叶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2~8对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4对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10对 |
茎 | 茎高在35~120cm | 茎高50~150cm | 茎高45~180cm |
四、种植管理技术
1.选地整地
(1)土地选择
要使甘草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栽培地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土地类型看,可首先选用低产农田或弃耕地,然后考虑新恳荒地和较轻盐碱地。这类土地需有灌溉条件,整地、施肥等前期投入较大。甘草最适沙壤或覆沙粘壤土,不宜选用粘土。1m土体内土壤含盐总量应在0.5%左右(胀果甘草可在1.5%~2.0%),低洼积水地不适宜种植。
(2)整地
播种前要很好地平整土地,尤其是新恳荒地务要平整,地块不亦过大,高差不要超过3cm。盐碱地整平后要打埂泡水压碱1~2次。土地平整后要进行深耕,生荒地翻耕深度40cm,熟地深翻25~30cm。播种前底墒要足,要细致进行翻、犁、耙等复式作业,然后播种。
2.繁殖方法
甘草一般采用种子繁殖,少量使用根茎或繁殖。种植模式包括育苗移栽法、种子直播法两种。
(1)品种选择
全国甘草分布较广的有6个种,药典收载3种。其中甘草、胀果甘草在酒泉地区分布较广,黄甘草有少量分布。根据沈阳药科大学测定,国内各种甘草中以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最高,其它依次为光果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刺果甘草,因而各地区人工种植的甘草以甘草为主。由于甘草耐盐碱性较差,因而土壤盐分较重的地区还应选用抗逆性、耐盐性更强的胀果甘草。
(2)种子采收与处理
甘草果实一般于8月下旬成熟。由于荚果不易裂开,采种可早可迟,一般9月上旬进行。采下的荚果晒干后碾压,然后风选净种。
甘草种子一般情况下硬实率可达65%以上,种皮致密坚硬,水分不易透过。一般只有不到15%的种子吸水膨胀。未经处理的种子直接播种,发芽率很低,经处理后发芽率可提高到90%以上,因而播前种子处理是甘草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应选用新鲜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处理前用水选法清除瘪籽及各种杂质。
甘草种子处理有以下方法:
①硫酸拌种法 将纯净种子在清水中浸泡1~2昼夜,用孔径3mm的筛子选出已吸水膨胀的种子后,其余种子捞出晒干,然后置于耐酸容器中,按种子30ml/kg的比例加入80%工业用硫酸,用木棒搅拌均匀,务使所有种子粘上硫酸,在15~20℃气温下搁置2h以上,抽取部分种子清洗后检查,以大多数种子种皮上出现较多黑点即可。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直接播种或晒干后备用。
②机械处理法 采用适当改装的碾米机反复碾压2~3次,待大部分种皮有明显划痕后浸泡12h,待种子吸水膨胀后即可播种。
(3)直播栽培
①播种时间
甘草种子萌发需较高温度,一般当地温稳定在10℃以上即可播种,在土层5cm处地温在24℃以上时发芽迅速整齐。但温度过高时发芽率降低。酒泉地区各产区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只要地温合适,均可播种,并以适时早播为好。播种较晚时须考虑出苗后要有40d的生长期,才能保证幼苗安全越冬。
①播种量
甘草种子千粒质量9~10g,1kg约10万粒。一般下种量为15kg/公顷以内,保苗1.5~2.0万株。
③播种方式
甘草播种以人工条播为主,也可用播种机播种。行距20cm,播深2cm,效果很好。甘草种子较小,萌动后顶土力较弱,覆土过浅过深均不易出苗,一般播种覆土不超过2cm,最大不超过3cm。播种后立即用耙耱平,机播的靠复土环复土,并稍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播后盖草(草帘),当出苗达50%时,揭去盖草(草帘),浇水保墒,加强苗间管理,以确保出苗。
(4)育苗移栽
该法是一种速生高产的栽培技术。育苗移栽甘草的根增粗快,产量高,且解决了甘草起收费工费力的问题。从栽培的经济效益和田间管理上考虑,移栽3a根龄收获最为理想。
首先是培育壮苗。选有灌溉条件、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较肥沃的沙壤土地,施足底肥,精耕细作。育苗移栽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均可播种,以五月为佳。按行距20-25厘米开沟条播,一般每亩用种量3-4千克,播后及时浇水。苗期要经常中耕除草。当幼苗长到10-15厘米高时追施一次氮肥。第二年春即可移栽,秋后播的第三年春移栽。移栽时将一年生苗主根挖出,保留芽头,去掉尾根,整成长30~40cm的根条,按粗细长短分级:粗0.8~1.0cm、长30~40cm为1级根条;粗0.5~0.8cm、长30~40cm为2级根条;粗小于0.5cm的短根条为3级根条,分级进行移栽。按行距40-50厘米,挖10-15厘米深的沟,按株距15-20厘米错开摆放于沟内,种根摆放的斜度和深度,依土质、气候和种根粗细程度而定。在沙性强的干旱地区,可斜栽10°-20°,盖土8-10厘米(根茎芽苞离地面距离);砂性不太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平栽或15°-30°斜栽,盖土6-8厘米;根粗的栽深点,细的栽浅点。
3.栽培方式
(1)单一种植
这种方式应用最广泛,因其单位面积甘草产量较高,同时管理较简单,但种植后2~3年内无收益。应选择闲置地块进行栽培,适于家庭劳力较少的农户采用。
(2)与农作物间作套种
甘草可与豆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间作套种,以短养长,获取较高收益。这种方式适于劳力较充裕的农户采用,与农作物间作时,可根据甘草播种早晚决定作物种类。播种早的甘草,可与生长期短的
作物如香豆、扁豆、蚕豆、小麦等套种,用较大行距。晚种的可在麦垄间播种,即在作物(如豆类、小麦)杂草清除并细致松土后,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作物行间,灌水后虚土下落,将甘草种子埋到浅土中。出苗后有20d在作物遮荫下生长,易渡过需水最多的阶段。晚期套种的甘草苗当年生长较弱,但第2年稍加管理,生长也可以赶上(表3)。套种甘草一定要适时,注意细致操作。
(3)树间作套种
果树定植后,树体较小株行距又较大,果园内约有2/3的土地闲置。此时可在果树行间播种甘草,以充分利用土地及阳光,实现以短
养长,使果农在果树挂果前有较好的收益。
4.种植管理技术
(1)间苗、定苗
甘草出苗整齐、均匀,保苗量在23~30株/m2以内时,可少间苗或不间苗。过密,可在幼苗长到4片真叶时开始间苗,株距10cm左右,分2~3次定苗。
(2)浇水
甘草地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应注意适时灌水。甘草播种后第1次水应尽量推迟灌溉,靠充足的底墒保证幼苗出土。一般在播种15~20d后,幼苗已长出4片真叶后灌水。第1年浇水3~4次,水量由小到大,灌水间隔期延长。注意掌握第一次灌水要适时,10月中下旬冬水要灌足,灌好,中间尽量少灌,以促使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第2年一般灌水3次,可安排在3、6、10月份。第3年浇水2次,第4年灌水1次,若地下水位较高,第3、4年可适当少灌水或不灌水。
(3)松土、锄草
甘草地每年要锄草2~3次,锄草同时松土。灌水后数日内要及时锄草松土。锄草要掌握锄小锄了的原则。
(4)施肥
甘草地宜施有机肥,适当补充无机肥。播种前施农家肥150~225吨/公顷,过磷酸钙450kg/公顷作基肥。夏季甘草旺盛生长前施磷二铵150~225kg/公顷。秋季甘草停止生长前不再施肥。此外,甘草地不要施用草木灰。
(5)管护
生长期内,甘草地应禁止放牧或割取茎叶。
5.病虫害防治
甘草害虫有跗粗角萤、蚜虫、红蜘蛛、潜叶蛾、叶蝉蕾、豆螟以及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叶斑病等,可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早期预防。
(1)跗粗角萤
以敌敌畏、敌百虫1000倍的混合液于上午11时前喷雾,杀虫效果最佳。
(2)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0.3%进行拌种。
(3)蚜虫、红蜘蛛、潜叶蛾等地上害虫
40%氧化乐果2500倍液喷雾,一般连用2~3次即可完全控制,用药间隔10~15d。
(4)锈病、白粉病
可用15%粉锈宁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5)褐斑病
65%或50%的代森锌500倍液喷雾。
(6)根腐病
应以防为主,于苗后2~5片叶时喷5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500倍液1次。
6.采收加工
(1)采收
①采收期
根据甘草根茎中甘草酸的含量、质量等级、产量和经济收入确定适宜采收根龄为4~5年。根茎繁殖的可提前1~2年采收。另外采收根龄还可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关于采收期,一般认为甘草春秋采收均可,但以秋季落叶后采收为佳,不仅质坚、体重,而且粉性足,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春季采收要在枝叶萌发前进行,如果过迟根茎内心变空,粉性少,质量差。
②采收方法
采收时沿行两边先挖走深20~30cm土层后,揪住根头用力拔出,然后再把下一行的土挖出放到前一行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产量50%~100%,而且不乱土层,不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需注意的是,采收时一定不能乱挖深坑、深沟,破坏土层结构,另外要挖大留小,根粗小于0.9cm的甘草不宜采收。
(2)初加工
挖出甘草根后抖净泥土,去掉芦头,按主根、侧根、横生根茎分别剪下晾晒,半干时再按不同径级(大、中、小3个等级)捆成小把,然后晒至全干,即成甘草成品,置于通风干燥处,捆堆下面垫枕木。另外还要注意经常检查防霉防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