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丹参(别名:赤参、郄蝉草、木羊乳、奔马草、血参根、大红袍、红根、血参、红根、赤丹参、紫参、五风花、阴行草等)为唇形科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
丹参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最早而且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应用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据统计,目前以丹参为原料的中成药已有一百余种,年需求量约5.2万吨,随着人民保健意识增强,需求量逐年递增。丹参道地药材的形成源于野生资源,随着丹参药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野生丹参无序和过度采挖,导致丹参野生资源储量急剧减少,有些地方已经濒临灭绝。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中药材的人工驯化种植,丹参栽培面积逐步增加,人工栽培区域也得到扩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自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通过丹参野生变家种的实践,种子采制、种苗繁育以及田间栽培等基本技术问题都得以解决,具备了推广种植的条件,但由于1980年全国取消指令性药材购销计划,丹参的生产同其他药材一样刚刚转为市场调节,种植面积小而零散。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全国丹参市场需求的增加,丹参种植面积和栽培区域迅速扩大, 20世纪末,丹参规模化种植基地逐步建立。目前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有山东临朐、平邑、沂水、莒县,山西运城,江苏射阳,河南蒿县、灵宝、卢氏,陕西商洛,河北安国、抚宁,浙江绍兴、三门,四川中江、巴中及安徽部分地区,其中以山东泰沂山区,丹参产量最大,占全国丹参市场的60%以上。
二、生长习性
丹参,多年生直立草本,原野生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在海拔120-1300米均有分布。其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地势向阳、土层深厚、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上部分生长适宜气温在20-26℃,平均气温10℃以下,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抗寒力较强,初次霜冻后叶仍保持青绿。地下部分根在气温-15℃左右、最大冻土深度约40厘米可安全越冬。种子一般在18-22℃情况下,保持一定湿度,约5-7天开始萌发。根段在地温15-17℃开始萌发不定发芽与根,7-10天发新根,20天后开始发不定芽。
丹参生育期可分为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收获期等。3-5月为茎叶生长旺季,4月开始长茎秆,4-6月枝叶茂盛,陆续开花结果。7月根开始生长迅速,7- 8月茎秆中部以下叶子部分脱落,果后花序梗自行枯萎,花序基部及其下面一节的腋芽萌动并长出侧枝和新叶,基生叶又丛生。11月中下旬,植株生长逐渐趋于停止。生育期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幼苗生长慢,植株发育不良。
三、主要品种及特点
随着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山东、陕西、安徽、四川等许多省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丹参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创新利用研究,部分省市已获得省级认定的丹参新品种,例如山东省的鲁丹参1号、鲁原丹参1号,四川省川丹参1号、河北省冀丹1号等。
鲁丹参1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选育。品种特性:种子椭圆形,黑色,千粒重1.35克。植株直立,花期偏晚,盛花期株高70cm左右,分枝数1-2个,主茎茎生叶片8-10片,花苔与果穗较长,分别为38cm和29cm,花蕾数约100个,花冠较大,上唇长度2.2cm,单株果穗数5-6个,植株中部叶片先端小叶大小中等,长宽比约1.3。根系发达,根色深红或棕红,根长35cm以上,主根直径1.7cm,侧根直径平均约0.75cm,根条数10-15。该品种稳产性好,在山东主产区鲜品产量1500kg/亩以上,丹参酮ⅡA含量0.32%,丹酚酸B含量为7.44%;抗病性较好,适宜种植密度8333株/亩。种子繁殖,采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
鲁原丹参1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与烟台天星航天育种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系莒县丹参农家品种航天诱变突变系,审定编号:鲁农审2013061号。特征特性:株直立高大,株型紧凑,顶生叶片倒卵圆形,表面光滑,叶片较大,边缘圆锯齿状,叶色浓绿。轮状花序较紧凑,紫花,小花8-10枚。种子椭圆形,黑色,千粒重1.2克左右。区域试验结果:株高75-80厘米,主茎四棱形,粗0.7厘米左右,绿色,被长柔毛,分支数2-4个。始花期5月中旬,花期偏晚。主花苔长15厘米左右,根粗壮均匀,棕红色,鲜根长35-43厘米,直径1.3-1.5厘米,侧根数11-14,长圆柱形,顺直,须根少,适宜于饮片加工。干品表面暗棕红色,具纵皱纹。2012年经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丹参酮ⅡA含量0.39%;丹酚酸B含量7.3%。产量表现:2011-2012年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药材干品)496.4公斤,比对照蒙阴农家品种增产12.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药材干品)524.0公斤,比对照蒙阴农家品种增产10.7%。栽培密度每亩8000-8500株,分根催芽繁殖。
川丹参1号,基源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杂交品种。特征特性:出苗期65-90天,生育期240-270天,长于对照品系10天。植株呈匍匐状,根条断面无木心,密被柔毛,高60-75cm,株型稳定。叶片卵圆形而大,顶生小叶大于侧生小叶,根粗短肥厚,质硬而脆,较易折断。内在品质:经德阳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水分3.7%,丹参酮IIA0.25%,丹酚酸比8.0%。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度多点试验,鲜根平均产量分别为860.32和871.34kg/亩,干根平均产量分别为200.14和205.82kg/亩。2009年度生产试验鲜根平均产量为895.61kg/亩,比对照增产24.83%。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龙泉山脉的丘陵区。亩栽种5500-6000窝,分根繁殖。
冀丹1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特性: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平均株高37厘米。奇数羽状复叶,草质;小叶数5-7个,端生小叶卵圆状戟形,深绿色,叶面强烈皱褶,基部圆形,边缘具圆齿,叶柄长4-10厘米。一年生不开花,根肥厚,肉质圆柱状,朱红色,平均根长24.2厘米,平均根粗0.91厘米,平均鲜根株重275.4克,亩产鲜根1123.5公斤。丹参酮ⅡA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含量的1.6倍,丹酚酸B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含量的3.87倍。适宜河北省涉县、灵寿县、安国市及与其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栽培。株行距以20-25厘米或25-30厘米为宜,以分根繁殖、扦插繁殖、芦头繁殖为主。
四、种植管理技术
丹参具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特性,生产上主要采用种子繁殖,部分产区用根茎繁殖。
1.选地整地
选用避风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忌连作。每亩施经无害化处理农家肥3000kg,三元复合肥15kg作基肥,深耕30-40cm、整平、耙细,起垄,垄宽80cm,垄高25cm。大田四周开好宽40cm、深35cm的排水沟,以便排水。
2.繁殖方法
主要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等。
(1)种子繁殖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
①苗床选择及准备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灌排方便的砂壤地为苗床。每亩施无害化农家肥1000kg、尿素 10kg,深翻20cm以上,整平、耙细,清除石块、杂草。作畦,畦宽1.2m,畦间开宽30cm、深20cm的排 水沟。
②育苗
采用精选优质种子,于当年6月底或7月初播种,每亩播种6-7kg,掺2-3倍体积细沙拌匀,均匀播种在苗床上,覆土0.5cm,压实,覆盖麦草或遮阳网等,以不露土为宜;浇透水,保持土壤 湿度,促进种子发芽。
③移栽
于1-11月或翌年3-4月,垄面按行距20厘米,株距20厘米顺行交叉移栽2行,移栽时种苗顺直于土壤中,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栽后视土壤墒情浇适量定根水。
(2)分根繁殖
于秋季收获时,留出种根于翌年3-4月间起挖,选择直径为0.7-1cm,健壮、无病 虫害、皮色红的根作种根,取新生根条中、上段萌发能力强的部分剪成长5cm左右的节段,斜放,使上端保持向上,注意应随挖、随剪、随栽,栽后覆土约3cm,每亩用种根50-60kg。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3次。在苗高6-10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中耕要浅,避免伤根。6-8月进 行2次,封垄后停止中耕。
(2)追肥
初花期,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 =15:15:15)15kg左右。
(3)排灌
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防止烂根。
(4)摘除花苔
除准备留种植株外,当花苔抽出1-2cm时,可分次摘除花苔,促进根系生长。
4.主要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采用轮作等措施预防,雨季注意及时排水。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病株。
(2)根结线虫病
实行轮作;结合整地,按种植行开沟,沟宽20cm,沟深20cm,在沟内均匀撒施必速灭颗粒剂5-10g/m2,复土,盖上塑料薄膜,7-10天后揭膜,松土1-2次,过7-10天后种植。
(3)棉铃虫 、蚜虫
于现蕾期喷施15%安达悬浮剂3000倍液。
5.采收与初加工
(1)采种
于6-7月,在良种繁育田的丹参植株果穗2/3果壳变枯黄时,剪下、晾晒、脱粒,精选出色泽光亮 、籽粒饱满的种子,风干备用。
(2)收根
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选晴天,土壤半干时,挖松根际土壤,顺行完整挖取。
(3)初加工
除去泥沙,晒干。置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