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其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的功效。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前黄芩生产以野生品为主,正常年产量在200-400万kg之间,年采集量最高可达600万kg,市场运行基本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黄芩为原料的中成药发展迅速,黄芩需求量逐年上升,年用量近500万吨,市场供求出现紧张状况。
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黄芩野生变家种研究,人工栽培黄芩逐渐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20世纪末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逐渐形成了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大产区。21世纪初,黄芩规模化种植基地逐步建立,目前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有甘肃岷县、漳县、渭源、临潭、卓尼、西和,山东沂水、沂南、临朐、沂源、青州,河北承德、围场、隆化、丰宁、滦平、平泉、宽城、兴隆、安国,内蒙古赤峰等地。另外,山西五台、忻州、寿阳、汾阳,河南灵宝、卢氏、洛宁、嵩县、新安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种植。
二、生长习性
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自然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区域,海拔在60~1300(1700~2000)米之间。黄芩属于阳性植物,光照不足对影响其生产和药材产量,在年太阳总辐射量502 KJ/cm2,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400~600mm的地区最适宜黄芩生长和栽培;其抗严寒耐高温能力较强,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黄芩对土壤要求不严,分布区多为棕壤、褐土、棕钙土,pH值在5-8之间,最适于栽培地为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渗水良好,中性或近中性的壤土、砂壤土,忌连作。黄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但黄芩幼苗喜湿润,适度盖草有利于保苗并提高黄芩产量和品质。
黄芩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黄芩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根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栽培上主要是两年生黄芩,秋后采收为宜。
三、主要品种及特点
随着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国家和省市加大了对中药资源的政策支持,黄芩野生变家种研究工作逐步深入,陆续出现黄芩新品种通过各省市审(认)定,如山东的鲁芩1号(鲁农审字2015084号),但新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比较少。
当前黄芩商品通常被分为河北产黄芩(承德、围场、隆化、丰宁、滦平、平泉、宽城、兴隆、安国等地)、甘肃产黄芩(岷县、漳县、渭源、临潭、卓尼等地)、山西产黄芩(五台、榆次、忻州、灵丘、汾阳等地)、山东产黄芩(博山、文登、临朐、栖霞、沂水等地)、内蒙产黄芩(赤峰等地)等,并认为河北承德一带产者为道地,质地坚实,色泽金黄纯正,俗称“热河黄芩”。 热河黄芩:主产于承德、兴降、栾平、隆化、丰宁、围场、宁城、赤峰等地(过去属热河地区).其产品质较坚实而空心少,色黄,皮光洁。东芩:主产于山东半岛东部山区,尤其此处所产子芩细小结实、色黄绿;但枯芩则显外皮墨绿,内色青黄。河北及河南伏牛山一带所产质量较好。但山西及河南(怀芩)、东北产品(东北芩)及西北产品均多属枯芩,质松而脆.外皮粗糙,内心中空。另外,近年有产于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工栽培黄芩,其性状与野生品有较大差异:多呈长圆柱形,单枝或有分枝,长8~15cm.直径0.6~1.5cm。根头部膨大不明显,表面呈暗黄色,稍带绿色,较光滑。质坚实,断面实心,呈黄色带绿,苦味较小。
植物学特征:株高30-80cm;茎钝四棱形,具细条纹,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常带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细。叶交互对生;无柄或几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cm,宽3-12mm,先端钝,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或微有毛,下面淡绿色,沿中脉被柔毛,密被黑色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腑生,偏向一侧,长7-15cm;苞片叶状,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cm,近无毛;花萼二唇形,紫绿色,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腊质;花冠二唇形,蓝紫色或紫红色,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宽,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mm,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花冠管细,基部骤曲;雄蕊4,稍露出,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褐色,无毛,4深裂,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细长,先端微裂。小坚果4,卵球形,长1.5mm,径1mm,黑褐色,有瘤。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四、种植管理技术
黄芩具有种子、茎段扦插和分株繁殖特性,自然群落以种子繁殖扩大种群个体数量,生产上亦采用种子繁殖,茎段扦插和分株繁殖生产上较少采用。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两种种植模式。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和透水性良好的壤土或者砂壤土。每亩施无害化处理农家肥2500 kg、三元复合肥( N∶P2O5∶K2O = 15-15- 15) 50 kg 作基肥,深翻35 cm 以上,整平耙细。
2.繁殖方法
(1)直播
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精选色泽光亮、籽粒饱满的种子经浸种催芽,每亩用种约1kg,用3-4倍的湿沙拌匀,按照垄宽×高= 0. 6 m×0.3m 起垄,垄上双行,按行距0.25-0.3 m 开1cm 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镇压。保持畦面湿润。
(2)育苗移栽
①苗床选择及准备: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块,按畦宽1.3-1.5m 做育苗床。每亩施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2000 kg、尿素30kg,深翻35 cm,整平耙细。
②育苗:于7-8月播种,播前按照每亩用种子约4-5kg 浸种催芽,约40℃温水浸泡5-6h,随后沥出,并置于20-25℃条件下保温保湿催芽,待种子大部分裂口露白时播种。播前畦内要浇足水,水渗后把催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于畦面。然后覆盖0.5-1.0cm厚的过筛堆肥土,覆盖地膜。
③移栽:4月上旬,按照垄宽×高=60cm×30cm起垄,垄上双行,按株行距(8-10cm ×25-30cm 开深约12-15cm 的沟,斜插于沟内,覆土压实浇定根水。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直播,苗高约5 cm 时,及时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0 cm 左右留壮苗。缺苗及时补全。
(2)中耕除草
及时除草,中耕要浅,避免伤根。
(3)追肥
第二年返青期亩追施三元复合肥( 15-15-15) 30kg。
(4)排灌
出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长。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烂根。
4.病虫害综合防治
(1)叶枯病
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者百菌清800 倍液。
(2)根腐病
50% 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3)白粉病
25%粉锈宁4000倍液喷雾或0.1-0.2%可湿性硫磺粉喷施。
(4)黄芩舞蛾
25%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喷施。
5.采收与初加工
(1)采收
①种子采收:以生长2-3 年植株所产种子质量为好,于8 月开始成熟,应分期分批采收。采收时将整个花序剪下晾干或晒干,脱粒,精选,置布袋中于阴凉干燥处贮藏。
②根收获:直播黄芩于翌年10-11月,移栽黄芩于当年10-11月茎叶枯萎时采挖,勿伤根。
(2)初加工
去掉茎叶和泥土、迅速烘干或晒干。忌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