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News
发布时间: 2017 - 11 - 16
点击次数: 104
参 阅 材 料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 号)……………12.《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发〔2017〕1 号)………………………………….…….…….193.《农业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17〕4 号)…..3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 号)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
发布时间: 2017 - 11 - 02
点击次数: 623
中草药创新团队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广义而言,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辞海》(1999年版)的释义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主要为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部分化学或生物制品等。” 狭义而言,是指草药(Herbal Medicine)或植物药(Botanical drug)。中草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文化事业普及、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对于保护农业生态多样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历史沿革中草药品种资源丰富,采集和种植中草药的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阿胶的相关记载。东汉年间,以庙会为依托的药市会开始兴盛。明清以来,中草药产业蓬勃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1840年山东省境内有中草药药店97个、中草药和阿胶作坊近十个。1911年中草药药店911个,中草药制药作坊多达30多个。1936年山东省内有29种中药材,产量85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广大农民中草药种植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我省的中草药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到1983年达到12338.5公顷,1984年更是达到15964公顷。1985年及其以后几年,中草药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农民在市场供求信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陆续放弃中草药种植,1986年,种植面积下降到1002.2公顷,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为1726.7公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省中草药种植面积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1991年种植面积为2120公顷,1993年就到达了16619公顷,两年的时间就增长了近7倍。1994-1996年,...
发布时间: 2017 - 10 - 23
点击次数: 78

中草药

News
Hot News / 热点新闻
2018 - 11 - 05
点击次数: 218
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近日,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颁奖大会暨首届多元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团队完成的“鲁丹参1号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推广”获得“优秀项目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为调整产业结构做出突出贡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已取得实效的优...
2017 - 08 - 04
点击次数: 179
由山东省农业厅主办的“山东省2017年中药材行业关键技术培训班”于7月18日在平邑开班。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研究员出席并讲话,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中药材科科长刘喜民研究员、临沂市农业局、平邑县组织部、平邑县农业局的有关领导参加开班仪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院)药用植物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王志芬研究员应邀参加并主讲。培训班由省农技总站的孟庆水副站长主持,来自平邑...
2017 - 10 - 18
点击次数: 334
2017 - 07 - 20
点击次数: 222
2017年6月15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首席专家王志芬研究员应临沂综合试验站邀请来临沂检查指导中草药生产。  首席专家王志芬研究员一行在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刘飞副院长、张谦站长及团队主要成员的陪同下,先后到沂南县山东德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临沂民发农机装备公司、临沭县统一合作农场,对树莓、丹参、栝楼等生产及山区小型机械装备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 &...
2018 - 10 - 09
点击次数: 139
2018年丹皮/白芍间作玉米高效生产技术验收会在济宁举行9月27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内专家,对省产业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实施的丹皮/白芍间作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田进行了玉米、丹皮和白芍的现场实打测产验收。示范田位于中草药创新团队济宁试验站试验田内,示范面积15亩,专家组对整个示范田进行认真考察后,按照测产方案进行了实打计产。验收结果表明,丹皮/白芍间作玉米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为鲁宁184)亩产干...
2017 - 11 - 04
点击次数: 113
各创新团队: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会议精神,经研究,决定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实施“1151”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开展1次产业调研。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实际,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切入点,立足“为什么转?往哪转?怎么转?”,突出“四新促四化”,研究本产业哪些是落后动能,哪些是急需的新动能,如何培育新动能等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择优推荐呈报有关部门...
2017 - 09 - 18
点击次数: 216
微博 / WeiBo
News 新闻详情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日期: 2017-11-02
浏览次数: 623

中草药创新团队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广义而言,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辞海》(1999年版)的释义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主要为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部分化学或生物制品等。” 狭义而言,是指草药(Herbal Medicine)或植物药(Botanical drug)。中草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文化事业普及、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对于保护农业生态多样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历史沿革

中草药品种资源丰富,采集和种植中草药的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阿胶的相关记载。东汉年间,以庙会为依托的药市会开始兴盛。明清以来,中草药产业蓬勃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1840年山东省境内有中草药药店97个、中草药和阿胶作坊近十个。1911年中草药药店911个,中草药制药作坊多达30多个。1936年山东省内有29种中药材,产量85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广大农民中草药种植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我省的中草药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到1983年达到12338.5公顷,1984年更是达到15964公顷。1985年及其以后几年,中草药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农民在市场供求信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陆续放弃中草药种植,1986年,种植面积下降到1002.2公顷,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为1726.7公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省中草药种植面积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1991年种植面积为2120公顷,1993年就到达了16619公顷,两年的时间就增长了近7倍。1994-1996年,由于市场上中草药价格波动,全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出现了下滑,其中1996年的种植面积仅为1993年的1/3。1997年种植面积恢复到8994公顷,1999年大幅度增长至20258公顷。山东省1980-1999年中草药种植面积具体见表1-1。

表1-1  1980-1999年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单位:公顷)

年份

种植面积

年份

种植面积

1980

5552

1990

1726.7

1981

4168.3

1991

2120

1982

8331.5

1992

8219

1983

12338.5

1993

16619

1984

15964

1994

9253

1985

4559.3

1995

5872

1986

1002.2

1996

5855

1987

1176.3

1997

8994

1988

1833.3

1998

9576

1989

1873.3

1999

20258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80-2000年) 

二、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1—14℃,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89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优越独特的南北过渡型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使得我省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依据1987年完成的山东省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全省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299种,动物类药材150种,矿物类药材17种,其它类4种,占全国中草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加上悠久的中草药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植传统经验,造就了我省20余种珍贵道地药材品牌资源。

在全省丰富的中草药品种中,实现人工栽培的有80余种,属于道地药材和名优药材的大宗生产品种有:金银花、全蝎、北沙参、栝楼、酸枣仁、地黄、蟾酥、太子参、芡实、白芍、柏子仁、香附、远志、蔓荆子、黄芩、桔梗、猪牙皂、牡丹皮、西洋参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中草药产业种植面积和规模、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程度、产业组织模式、市场运营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和种植大省。2014年,我省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741家,共实现销售收入3726.65亿元,利税560亿元,利润369.11亿元。其中,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的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我省中草药种植面积32100公顷,约占全国中草药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52.29亿元,见表2-1和表2-2。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新亮点。

表2-1  2000-2014年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年份

种植面积

年份

种植面积

2000

26289

2008

31277

2001

28158

2009

29615

2002

24807

2010

28850

2003

31032

2011

28668

2004

35410

2012

29628

2005

32322

2013

31557

2006

32047

2014

32100

2007

32140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1-2015年)

表2-2  2002-2014年山东省中草药产值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

产值

年份

产值

2002

9.11

2009

35.86

2003

11.26

2010

40.46

2004

13.64

2011

39.10

2005

13.36

2012

43.59

2006

16.36

2013

48.05

2007

20.33

2014

52.29

2008

26.80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3-2015年)

(一)全省种植面积和产值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在1998-2001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在历经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的市场价格下降,市场不景气后,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给疲软的中药材市场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价格疯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回升,出现了全面的复苏,种植面积在2004年达到顶峰,有35410公顷之多。2005年之后,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相对稳定。总体来看,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见图2-1。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2-1 1980-2014年山东省中草药种植面积趋势图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81-2015年)

我省在中草药资源和种植方面的优势极为突出。目前,金银花、丹参、西洋参、牡丹皮等已成为我省中草药种植的骨干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实际调研统计)几乎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像金银花全省种植面积约5.3万公顷,丹参种植面积达1.3万公顷,牡丹种植面积约1.3万公顷,西洋参种植面积近0.4万公顷。

与中草药种植面积的总体增长态势相一致,2002年以来我省中草药的产值也保持持续增长。从表2-2可以看出,2002-2014年,我省中药材产值从9.1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2.29亿元,增长了4.7倍。其中2007-2010年属于快速增长期,2010年产值40.46亿元,是2007年的2倍。图2-2表明,我省中草药产值呈现稳健增长趋势,总体波动不大(2011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小幅度下降)。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2-2  2002-2014年山东省中草药产值趋势图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3-2015年)

(二)各地区种植规模差异较大

中草药生产讲究“道地性”,天然中草药的种植和生产与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我省中部地形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和北部则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江河湖泊,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多样,各地的气候、海拔、土壤、水质、光照、生物资源分布等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山东各个地市中草药种植的规模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如表2-3所示。其中我省中草药种植面积最大的四个地市为临沂市、菏泽市、淄博市、日照市,其2000-2014年中草药种植面积具体变化趋势见图2-3。

表2-3山东省2010-2014年各地中草药种植面积 (单位:公顷)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济南市

596

671

752

886

860

青岛市

96

31

22

16

12

淄博市

4540

4623

4772

4976

4390

枣庄市

75

120

200

211

232

东营市




70

83

烟台市

100

89

86

83

83

潍坊市

1682

1359

1342

1391

1649

济宁市

874

684

677

757

638

泰安市

533

579

658

682

701

威海市

1456

1729

1756

1906

2071

日照市

4551

3685

3764

3991

4155

莱芜市

499

463

629

611

661

临沂市

9423

9725

9408

9933

10395

德州市

41


43

90

104

聊城市

301

524

1122

1190

1237

滨州市

13

13



71

菏泽市

4252

4371

4398

4767

4758

全省总计

28850

28668

29628

31577

32100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1-2015年)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2015年12月15日,由平邑县澳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恒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九间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旭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四家专业合作社共同发起,平邑金银花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实现了品质提升和资源整合的重大转变。

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科学发展和合作组织建设的日益完善,有效改变了我省中草药产业“生产规模狭小,组织程度较低”的历史,服务和带动了广大小规模农户,对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中草药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品质,推进中草药种植生产向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业方向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中草药产业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和居民保健意识的日益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日益增长,具体见图2-4。2013年全国中医门诊和住院服务量分别以9%、13%的增长率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医疗卫生机构6%、8%的增长速度。其中:全国中医门诊14.1亿人次,这包括中医院4.9亿人次,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1.2亿人次,村卫生室6亿人次,其他医疗机构2亿人次。中医治疗出院人数2276.0万人。而且近年来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量在全国医疗服务总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大,门诊服务量占比由2008年的14.3%增加至2013年的15.4%,住院服务量占比由9.7%增至11.9%。2013年末,全国卫生部门中医药人员总数达到52.3万人,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41966所,其中:中医医院3590所,中医门诊部、诊所38328所,中医研究机构48所。全国有中医病床79.4万张,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为5.05张。近年来中医病床数占全国医疗机构总病床数的比例逐年上升,表明中医床位资源增长快于西医床位的增长,中医在全国医疗总量中的比例和地位逐步提升,广大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日益提高。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2-4 1995-2014年山东省城镇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96-2015年)

2005年至今,中药行业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超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已占据三分之一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中药题材的护肤化妆类产品、洗涤类产品及口腔清洁类产品已占据20%的相关产品市场,增速远高于其他题材的相关产品。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也从1996的23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302亿元,2015年有望超过8000亿元。消费者对天然药物和天然保健品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中草药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

随着2015诺贝尔医学奖的发布,中草药的医学价值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由于长期以来中草药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种植加工的不标准等多种原因导致中草药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中草药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草药产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

(六)中草药加工业循序渐进,增长平稳

近几年来,我省中草药加工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销售收入、利润、利税逐年增长,具体见表2-4。截止2014年12月,我省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741家,共实现销售收入3726.65亿元,同比增长17.27%;利税560亿元,同比增长14.02%,其中利润实现369.11亿元,同比增长13.05%。销售收入、利润居全国首位。

表2-4 2007-2014全省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发展状况(单位:亿元)


利润

同比

增长率

利税

同比

增长率

销售收入

同比

增长率

2007

18.20

72.66%

27.59

51.80%

153.77

33.92%

2008

22.35

22.80%

33.15

20.15%

185.87

19.28%

2009

29.45

31.75%

42.37

27.80%

242.88

33.43%

2010

38.46

36.69%

57.63

41.35%

303.47

26.03%

2011

57.55

49.63%

80.28

39.31%

321.32

31.54%

2012

64.36

11.84%

93.24

16.14%

389.18

21.12%

2013





457.56

22.95%

2014





537.32

17.43%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2014年,我省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销售收入537.32亿元,同比增长17.43%,占比14%,具体见图2-5。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2-5 2014年山东省医药各子行业销售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从2014年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来看,我省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分别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本期累计增幅分别为27.26%、19.86%和17.43%。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是我省2014年度医药行业中销售利润率最高的子行业,销售利润率达到12.99%,具体见图2-6。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2-7  2014年各月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从图2-7可以看出,我省中药材和中成药加工业增幅呈现上升趋势。在我省医药行业中,中药材和中成药加工业增幅循序渐进,增长平稳,发展势头良好。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草药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七)中草药科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十五”计划以来,我省逐步将中草药产业列入全省的科技发展规划,先后专门出台了《山东省中药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和《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从2005年开始,我省将《山东大宗类中药材品种选育》列为省良种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山东中药材品种选育工作,迄今已先后选育出省审品种10个,其中丹参品种3个,桔梗品种3个,金银花品种2个,黄芩品种1个,黄精品种1个;2010年开始,丹参、桔梗、金银花等高效生产技术已连续列入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已制定发布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30余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2005年山东省农科院设立了药用植物育种与栽培学科。此后,泰安、淄博、临沂、德州、滨州、日照等各地市农科院相继建立了中药材研究机构,配备了相应的技术力量,这些科研机构正逐步成为我省中草药产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三、山东省现代中草药产业分析

(一)现代中草药产业链的构成

中草药产业是指在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草药种植、加工、流通、经营、研发等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其中,中草药消费需求为导向,中草药种植农业为基础,中草药加工业为主体、中草药流通业为纽带、中草药创新(科技与研发和农业现代化技术)为支撑,具体见图3-1.

图3-1   现代中草药产业链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2016-2020)

图3-1   现代中草药产业链

中草药种植,以中草药的采集、种植为主要内容,是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具体包括: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良种的选育与引进;利用农业现代化科技进行规模化种植和规范化管理;将传统中药的优秀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GAP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制定中草药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

中草药加工,包含的产业范围较广,以中药制剂、自然药物提取物、中药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和中药保健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是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还包括自然药物提取物、中药食品、饮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制药设备等。

中草药流通,以中草药加工产品的市场供给为主要内容,是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纽带。包括市场交易体系、仓储运输等现代物流体系、中药进出口贸易以及中草药交易的电子商务。

中草药消费,以中草药加工产品的市场消费为主要内容,是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导向。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的市场消费、中药保健品的市场消费、中草药市场的品牌建设以及中草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草药科技与研发和农业现代化技术,这是现代中草药产业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主要包括中草药病理研究、技术标准、基因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科技转化、知识产权和可追溯技术、射频技术、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农业现代化技术。

(二)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目标

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精神,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山东省中草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具体体现在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三个方面。  

1、生态可持续

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这是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现有的中草药资源,保护保留好相关的稀缺种质资源,并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良品种,培育新品种。同时,加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草药种质交换,共享种质资源,积极引进适宜的品种,丰富山东省中草药的种质资源。此外,资源的可持续还指要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中草药生长种植的自然资源,如不过度使用适宜土地、实施绿色开发,合理轮作等等。

2、经济可持续

实现经济利益增长与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中草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开发,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能够给居民百姓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才能够更好的驱动人们积极主动的对其进行投入与保护。

3、文化可持续

中草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的认可与信赖。中草药文化的宣传是引导人们认识中草药,了解中草药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草药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中草药产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向全社会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尤其是让青少年了解我国的中草药瑰宝,实现中草药文化与技术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可持续是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前提。

四、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性缺失

当前我省中草药的种植和生产并没有受到国家对粮食生产所给与的相关扶持政策一样的保护,如种粮补贴、农业保险政策等;地方各级政府在区域布局、基础设施、基地建设、良种选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资金安排不到位;相关税收优惠和社会资本引入的政策措施缺乏。 

(二)主管部门不明确,监管体系不畅

中草药“长在草上归农业部管,长在树上归林业部管”的现象在我省普遍存在。包括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等多种传统道地药材在内的许多中草药的种植生产和销售监管隶属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包括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商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农业部管种子和种植生产;药品监督管理局管 GAP认证和饮片监管;中医药管理局管中医、中药的使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管中药材的科研项目申报及拨款等等。

由于多个主管部门监管环节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常造成衔接不顺畅、联动性差、数据不共享、信息不通畅等问题,经常出现监管者缺位、错位或越位的困境。

(三)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

由于缺乏统一领导,目前我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中草药种植信息不灵,缺乏与市场结合的合理规划,行业发展交流不够,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造成中药种植和收益起伏较大,摆脱不了市场动荡的影响,造成农民收入损失,挫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如我省2010年前后的盲目扩大金银花种植的案例。

(四)中药资源的保护力度小,育种和种苗管理亟待加强

我省目前中草药资源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品种因过度开发已到濒危境地,资源的保护和中药资源的收集整理亟待加强。

种苗来源多乱,品质退化现象严重,我省良种选育起步晚,良种覆盖率不足5%,严重缺少优质栽培品种,中药材种子种苗多以自种自留为主;且全省基本没有中药材种苗鉴定部门和大型专业种苗培育基地,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种苗经营企业,基本无法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盲目引进种苗,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药材质量。

(五)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除了平邑金银花等少数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品种之外,我省绝大部分的中草药种植区域大都是山地丘陵、偏远落后地区,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农田管理的机械化装备严重不足,加上地方各级政府对中草药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专项资金和科技投入,中草药粗加工的晒场、烘干、存储和专业交易市场仓储、冷库等配套设施简陋。

(六)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我省中草药种植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留守的农民,大部为老弱病残妇,年龄大都55岁以上,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从事一线生产指导的生产技术人员以老药农为主,实践经验丰富,缺乏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科学的、标准化的技术推广缓慢。不法药农投机取巧,如以多年生根部为收获对象的药材,偷施“壮根灵”,缩短种植年限;滥用化肥、农药,造成药材重金属、农残超标,影响药材质量。

随着近年来我省各个地市中草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广大药农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由于药农自身文化水平和种植经验的不同,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种植体系,各种中草药的亩均产量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少数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药农出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把多年总结出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传授他人。因此不少药农由于技术和管理不到位,亩产量低,中草药品相、成色差,其产品售价远远低于其他药农,甚至造成亏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农的种植热情。

(七)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虽然我省近几年中草药产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速度较快,部分中草药种植地区(如:平邑金银花、威海西洋参等)已经建立了合作社,也产生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绝大部分中草药种植户仍为分散经营。从中草药种植领域来看,药农种植分散,不仅优良种质资源难以保护和推广,区域种植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规范化管理,中草药种植质量标准也难以统一。从市场流通领域来看,农户市场行为分散,不具有市场主体地位,议价能力较低,也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市场风险较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中草药产业的发展。

(八)中草药市场稳定性差,农民种植风险较大

中药材保质保量供应是保障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品种持续稳定生产的基本前提,而目前对中药材行业的引导和调控落后于产业发展需要。我省乃至全国中药材种植在补贴、扶持、技术研发与培训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种植业,农民种植中药材风险过高导致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了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中成药品种的生产。如我省著名的道地药材“莱阳沙参”,因价格常年偏低,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取而代之是河北省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我省资源优势的市场地位丧失殆尽。还有部分地区盲目引进种植不适合区域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中草药品种,植株死亡率较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伤害了农民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省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草药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不稳定的中药市场给整个中药行业带来严重冲击。中草药市场影响因素较多,把握难度大,老百姓俗称 “鬼行市”,不少中草药“少了是药,多了是草”。以金银花为例,市场上及时采摘的金银花的价格为52元/公斤,而全开的金银花价格却只有24元/公斤,价格减了一半。但是由于不少药农难以雇佣到充足的劳动力,采摘不及时,而金银花的花期短,一旦抢摘不及时,就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严重伤害了药农的经济利益。而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又会导致金银花价格飞涨,药材短缺。 

(九)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与综合开发能力较差

我省大部分中草药都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目前,在我省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头中,中药企业不足20家。例如文登是我国最大的西洋参主产区,年产鲜参5000多吨,文登西洋参皂甙总含量为8.8%,比进口西洋参高出3.21个百分点,其中硒含量是进口西洋参含量的8倍。但由于缺乏深加工和综合开发的能力,西洋参一直处于销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大多数参农出售的西洋参为鲜参。虽然文登存在很多西洋参加工企业,但相当一部分属于手工作坊,只限于烘干、切片等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具有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很少。相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产值的比例大约是3比1,美国甚至能达到3.7比1,而我国还不到0.5比1。文登虽是西洋参种植主产区,但生产量和出口量受西洋参价格的直接影响,不能对西洋参市场价格起到相应的缓冲作用,西洋参暴涨暴跌的现象长期存在,“参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西洋参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十)品牌建设亟待提高

全省中草药产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是关键。但基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和对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创建的不了解、不熟悉,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和药农都不同程度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成为我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软肋”。

(十一)市场交易体系不健全,物流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省内中草药流通环节,仍存在很多问题,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瓶颈,具体表现在:中草药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市场不发达;大宗中草药交易市场与交易主体不够成熟,话语权不足;规模以上具有相当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缺乏,中小药品企业遭遇资金难瓶颈制约;中草药价格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国家政策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往往很难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期;省内中草药流通体系的物流、调控能力达不到市场需要,对市场价格的平抑与控制产生不了积极影响;我省是中药材生产大省,但缺乏在国内有巨大影响力中草药交易市场,各地区交易中心和集散地的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相互之间缺少合作,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

(十二)中草药流通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我省中草药市场规范程度较低,市场等级划分混乱,无法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制假、售假现象较普遍。商贩通过“贴牌”和“挂靠经营”等非法手段将劣质中草药产品投入市场,许多种植农户直接在家加工、炮制自己的药材,小作坊加工模式大量存在,质量低下的中草药制品仍以低价占据市场。我省中医药研究院于2014年对省内121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61种中药饮片质量进行抽查,共采集1043批,其中配方颗粒23批,根据性状鉴定和水分测定、含量测定进行了质量评价,总合格率66.27%。存在的问题有以伪充真;掺假使杂;染色、增重;虫蛀、霉变;炮制加工工艺不规范;非药用部位超标;杂志超标;硫磺熏蒸;生熟混用;配方颗粒指标成分含量差异大,质量不稳定。   

由于现行药材质量检测标准不健全,经验丰富的专业监管人员欠缺,卫生、食药监局、工商、农业等部门多头共管,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政府商贩关系紧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难以控制。

(十三)科技研发力量不足,产业支撑能力差

一是科技基础薄弱,科研条件简陋。同其他农业作物的而基础研究相比,中草药产业的科技积累要落后上百年,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亟待展开。同时许多中草药研发还没有配套的试验室和实验基地,研企结合难以持续的现象非常普遍,很难支撑起中草药科技创新的任务。

二是中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国家中药材生产的行业管理部门是农业部种植业司,省中药材管理的职能在山东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全省136个县级行政单位,除文登农业局设有中药材技术服务站、平邑农业局设有金银花果茶办公室外,其他药材产区既没有相应的机构,也无编制,更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药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严重缺失。

三是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中草药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中草药产业快速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旺盛,中医药企业却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科技支撑单位;而且目前我省中草药科研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偏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和生产需要存在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四是中草药科技人才匮乏。目前我省省级中药材工程技术中心只有3家,中草药育种的专业科研机构仅2家,涉及中草药栽培技术的只有6家,中药材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传统的中医药教学科研机构并没有与中草药直接相关的专业设置;传统的农业院校也没有直接与中草药相关的专业教学。

五是中药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如中药炮制是我国特有的制药技术,其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在生熟异用,减毒、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千百年来传统炮制技术(工艺)大多以口传相授的形式传承教授,但随着掌握传统技艺老药工的退休和离世,后辈因传统炮制过程的脏、累、待遇差等原因不愿从事炮制行业,一些极为重要的炮制方法也随之失传。加之传统炮制品费工费时,成本高,无竞争优势,使得很多重要的、珍贵的传统炮制技艺,特别是其隐形传承长时间被束之高阁,面临失传,亟待传承。

五、促进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四个导向

1、坚持问题导向

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全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紧密结合医疗需求、保健需求、重大疾病防治需求,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中草药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突出重点,抓基础、抓重大、抓高科技,加强攻关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企业在中草药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前提,科学确定我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品种结构、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和突出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

3、坚持创新导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不仅为提升中草药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对中草药加快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把中草药产业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全面增强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文化导向

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医学实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天地人和的整体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内在一致,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能量。要大力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良好氛围,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建议

1、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坚持政府在中草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地位;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宣传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中药材生产的通知、办法和意见;全面推进《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

二是各级政府要把中草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在科学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草药品种,编制区域性道地或优势中草药种植和生产规划;树立发展大中药产业的理念,抢抓中草药产业发展重要历史机遇,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企业为主体、种植农业为基础、市场流通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大中药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在基地建设、区域布局、良种选育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明确需要地方配套的政策措施;省财政通过相关专项统筹安排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对中药产业种植、生产和研发的支持力度;探索中药企业税收优惠措施;通过重组、兼并、融资等市场化手段,创建和培育一批大中药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四是制定扶持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实行和完善生产资料补贴、农机具补贴等配套的农业补贴制度。将中药材品种纳入山东省种业发展规划扶持范围,给予资金扶持;探索将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西洋参等传统道地中草药品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五是优化我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中草药产业发展相关法规和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草药产业发展;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服务。

2、明确主管部门,完善中医药监管体系

明确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促进中草药产业传承与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种植户、农合社、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良好的中草药管理协作机制。及时做好中草药信息发布、资源配置、市场调剂、质量监管、质量安全等工作。

3、提高产业融资能力

结合我省中草药种植实际,构建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中草药产业发展投资机制。

一是积极申请政府资金支持,特别是相应的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强农惠农政策和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晒场、存储和专业交易市场的仓储、冷库等配套设施建设、中草药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

二是搭建“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政府中草药投融资平台,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形态、多层次的中草药投融资体系,引导和聚集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现代中草药产业发展,深化银政企合作,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政府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协同促进作用。

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草药产业,推进金融、保险、担保机构、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合作机制,提高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打造区域性中草药产业集群,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长效的资金支撑。

4、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内信息交流

商务部于2012年建立了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系统,并连续发布年度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2013年,在以往统计的基础上,商务部进一步扩大了数据采集范围,优化了统计方式,在掌握中药材流通数据信息,引导中药材种植与销售,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到我省实际,一是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对全省的中草药种植、加工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进行前瞻性预判,及时调整规划。

二是建立健全山东省中草药种植情况数据库,及时全面掌握全省的面积、品种及药材库存情况,为全面、有效保护中药资源,推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是建立与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内主要药材大省的商务部门、中草药市场和中草药专业网站相对接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全国市场情况,统筹分析,及时发布中草药市场运营态势和发展前景预测等信息资料,合理规划不同品种的区域和面积。

5、注重中草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开展野生中草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收集种质资源,加强野生药材的保护工作,加大对中草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扶持力度,从传统道地药材的收集、整理、鉴定、提纯复壮入手,建立我省中草药主栽品种的种质资源圃或资源库,加强中草药资源的扩大与再生研究,保证中草药品种的多样性。

设立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相结合的优质种质研究基地,在产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强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繁育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中草药育种技术体系;继续大力推进良种培育和引进工作,以提高中草药资源质量和农地、林地等的生产效率。

建立中草药种子种苗基地,并从财政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建议对于优良品种采取财政补贴,免费或低价发放给种植企业和农户,既可以增加种植规模,又能推广良种的使用率。 

继续推进中草药品种审定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技术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对中药材优良品质的种子特性,种子、种苗生产加工,种子、种苗质量、种子、种苗检验方法及种子包装、运输 、贮存等方面做出科学明确的技术规定 ,并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技术标准,在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贯彻执行,推进良种产业化。

严把产业链管理,加强对从事中药材种子生产、经营的法制监管,加强品种质量检验和控制,把握好种子 “源头”,对违法经营者按照 《种子法》 及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严肃查处,避免伪劣,种子坑害药农的事件发生,正确引导药农选择种植品种;鼓励相关种子企业发展中药材种子加工厂,从检测种子生产到工厂精选、分级、包装、质量检测形成新式产业链,从而保障中药材优良种子的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6、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结合中草药产业特性和我省实际,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等四大中草药生产区;在科学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促进中草药产业以特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禀赋为中心进行集聚,构建我省中草药集群式发展模式,平邑金银花、文登西洋参、博山桔梗、汶上酸枣仁、菏泽丹皮可作为我省第一批中草药产业集群;集群内部以特定的中草药品种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系的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中介组织、研发等多种组织并存的合作网络,优化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打造区域中草药品牌、提高“抱团”竞争能力,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能力。

7、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支持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现有有种植技术、生产经验、市场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组织起来,整合中草药生产中的资金、土地、科技、信息、市场等要素,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到大宗类优势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使其物资有来源、生产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引导参农“抱团”闯市场。克服参农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以集体的力量和规模化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中草药产业发展模式,我省部分规模以上中草药生产企业,如:宏济堂、山东步长、沃华科技、山东绿叶、方健制药、山东三精、鲁南制药和皓天制药等中药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中药材种养殖基地,总规模近50万亩,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优化产业资源配置,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市场竞争和资产扩张等方式整合品牌资源和创新资源,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提高议价能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成立山东省中药材行业协会,鼓励各中草药主产区成立中草药协会分会;协会要在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传递地方政府政策动态、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搭建交流协作和行业管理平台,加强技术支持、推动企业合作,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协会主导的中草药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机制建设,为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共享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等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机制的形成。

8、稳定中草药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一是加强中药材行业调控,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种的药材战略储备。针对中草药商品的特殊性,国家应建立省级或者更高级别的药材战略储备机制,设立药材储备中心,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种的药材战略储备。当中药产能过剩时给予收购存储;在重大疫病爆发,药价飙升时保证临床用药,平抑药价,以引导药材市场理性发展,保障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建立区域性中草药联盟,形成集群优势,达到稳定中草药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二是对我省道地的中草药种植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各中草药主产区可根据本地中草药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品种,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农户给予一定补贴,稳定药农的种植积极性;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研发,完善种植加工技术体系,重点保护本地区“资源有优势、品质有保证、市场有销路、生态可持续”的大宗道地中草药品种,保护好有中草药生产优势的地区和以种药为主业的农民利益。

三是推行中药材产值保险。参照甘肃定西的成功试点,采用深入调查与科学制定相结合,以保障药农利益为出发点,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药农受益”为原则,农业、财政、气象等部门与农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相关金融部门协同推进,防范和化解中草药种植期的自然风险和收获期的市场风险,设计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保险产品—中药材产值保险,选择西洋参等特色道地药材优先试点。同时建立“政府财政扶持、银行贷款支持、保险风险保障”的“三位一体”的中草药产值保险综合保障机制,以推进我省中草药产业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中草药价格宏观调控。建立系统科学的中草药定价体系,平抑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建立部分药材的准期货市场,从交易量相对较大的中药材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健全中药材期货交易规则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

9、延长中草药产业链,提高深加工与综合开发能力

构建中草药消费需求为导向,中草药种植农业为基础,中草药加工业为主体、中草药流通业为纽带、中草药科技创新(科技与研发和农业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中草药产业链。

培育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精制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中药提取物发展的工艺探索力度;鼓励和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加工企业进行科学化研究,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牡丹、栝楼等我省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保健品、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兽药、中药制药设备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金银花茎叶、西洋参果等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途径。

10、强化质量标准,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

强化品质意识和质量标准意识。加强中草药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涵盖中草药品种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种植规范、生产技术规范、质量分级、储运物流、批发零售等中草药产业链的全过程;要逐步建立完善国家质量标准和地方质量标准,将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水分测定、重金属测定、农药残留量检测、微生物限量检测等有选择地列入中草药原材料及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中草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包含样本检测和监督系统,市场监控和早期预警计划等在内的多层次检测系统;加强中草药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中草药产业诚信体系建设,给种植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积极做好品牌培育工作。一是积极做好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或地理品牌的申请注册工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培育现有具有突出优势的知名品牌,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会议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本区域道地中草药的功效作用和等级品质,培育和创建以优势特色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及保健产品,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拓宽中草药营销渠道。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医院、药店或大型药品批发商、零售商建立合作契约关系,发展订单农业,真正做到产销结合。此外,通过参加和开展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推介会,扩大本区域中草药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参加全国中药材名优产品评选活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为生产企业和药农搭建品牌展示、扩大交易的渠道。四是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扩大宣传和举办诸如山东名优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中医药节等活动,广泛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参与和研讨,营造社会各届助推我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增强中草药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培育壮大国内外市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消费客户为目标,的中草药市场营销体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除了传统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外,针对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和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综合开发中药优势特色资源与产品,加强相关保健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国际市场开发的力度,提高质量和技术标准,吸收国际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天然药物及传统疗法的行业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省中草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市场进程。

11、加强市场交易体系建设,提高集散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物流网络,提升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坚持优势区域发展原则,通过布局调整,促进药材生产基地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由零星分散的粗放型经营向区域化、规模化的集约型经营转变,逐步形成道地药材优势生产区域

三是选择重点品种,在主要产区建立集散交易中心。加快提升我省鄄城舜王城国家级中药材市场的集散能力,培育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重点建设以平邑为主的金银花交易市场、以文登为主的西洋参交易市场等,提高我省在这些品种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打造山东大品种优势名品。

1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支撑产业能力

一是加强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中药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科技积累,逐步夯实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争取在良种培育、规范化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化等方面取得突破;配套中草药研发所必需的试验室、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改善中草药科研条件。

二是完善中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在中草药主产区设置相应的机构和编制,增设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基层中草药产业技术推广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联盟,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

三是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整合全省科技资源,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化良种选育和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加强协同创新研究,构建中草药产业发展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在市场机制下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进程。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完善中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明确中药知识权利主体,加强道地中药材及其原产地保护工作;保护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促进中草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是加强中草药专业人才培养。搭建全省中草药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平台;构建中药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中,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利用好现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资源,选拔和培养中草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同时各大院校要加大中草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结合各地区实际,培养区域性基层中草药实用人才,通过电视讲座、广播讲解、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加大对基层中草药科技的科普和宣传力度,搞好中草药栽培及管理知识的重点培训,完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网络,鼓励种植大户分享其种植经验,提高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和田间管理能力,在药材主要生产区,常年定期开设培训班,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组织的中草药田间人才队伍。

六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加大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能的培养传承,注重培养实践人才;鼓励专业机构开设指导性强的技术学习班;对拥有传统炮制工艺技术的民间从业职给予身份、技术保护,鼓励师带徒、特别是炮制技术中的隐性传承、口传相授等形式,提高高级技工的地位和经济收入。


附注:

关于文中数据引用的说明

本文中引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由于中草药品种多,管理部门多,特别是2000年以后,统计的种类、面积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为便于更好说明发展现状,文中只好引用实际调研统计面积并标出,特此说明。


相关新闻: / 相关新闻: More
2018 - 11 - 05
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近日,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颁奖大会暨首届多元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团队完成的“鲁丹参1号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推广”获得“优秀项目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为调整产业结构做出突出贡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已取得实效的优秀项目,属于全国技术市场的最高奖项。本次获奖项目“鲁丹参1号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推广”是在育成鲁丹参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大垄双行高效栽培技术,并在山东省及周边技术应用,获得了最高606公斤的单产记录,推广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丹参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 - 08 - 04
由山东省农业厅主办的“山东省2017年中药材行业关键技术培训班”于7月18日在平邑开班。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研究员出席并讲话,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中药材科科长刘喜民研究员、临沂市农业局、平邑县组织部、平邑县农业局的有关领导参加开班仪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院)药用植物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王志芬研究员应邀参加并主讲。培训班由省农技总站的孟庆水副站长主持,来自平邑的120余位新型职业农民及12各乡镇农技站长参加了培训。  高瑞杰同志指出,山东是中药材生产大省,许多药材品种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近些年来,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逐步迈入园区化种植增效、产业链延伸增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加,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区域集约化、规模化步伐加快,目前我省中药材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
Copyright ©2017 - 2018 济南元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