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
王凤礼 刘丽杰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dvia mltiorrhiza bung的根;味苦,性微寒;主产安徽 、山西、河北 、四川等地;功能主治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徵瘕积聚,胸腹刺痛,心烦不眠,心绞痛等症。其化学成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其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I、丹参酮 Ⅱ 、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为D (+ )一3,4二羟基苯基乳酸(又称丹参素或丹参酸甲)、丹参酸乙、3,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原儿茶酸 、丹酚酸B 、丹参酚等。此外,尚含p一谷甾醇 、胡萝 卜甙等。现就近年来丹参制剂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丹参的栽培
张兴国等从生态型出发,采用道地主产区专题调研法和系统选择法,在无公害的适宜丘陵生态区,应用系统分离纯化种源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国产著名道地药材川丹参Sdvia mltiorrhiza大型叶 、小型叶和野生型品种资源特性,首次确立了丹参的品种资源类型,建立了丹参品种资源分型研究的性状和生产力特性指标体系,提出了小叶型丹参为川丹参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指出了传统主流大叶型丹参应十分注重复壮研究。该研究为丹参品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实施丹参的GAP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丹参制剂的提取
李群力等以吸光度值和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复方丹参滴注液中丹参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水沉可进一步提高丹参提取精制液的质量的结论。胡容峰等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崩解时限 、体外溶出度及混悬性为指标,对丹参酮分散片处方进行筛选,丹参酮分散片在30s内完全崩解,均匀性试验能通过710um筛网,达到《英国药典》(1993年版)关于分散片的要求,体外溶出度明显优于普通片,为制备丹参酮分散片提供了一条工艺成熟,质量稳定的新方法。郭宝林等以丹参干叶片为材料,用PVP 一40T与材料共研碎,加预冷的提取缓冲液冰置,弃去上清液,沉淀用Vit C粉末的方法优选一种有效去除多酚类杂质的D N A ,得到的D N A 可以很好地用PCR扩增,该方法适用于提取含多酚材料的D N A 。
3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脂溶性成分的研究:杜志谦等 采用化学动力学法测定丹参在四个温度 、不同时间丹参酮 Ⅱ 含量,其含量(IgC)与加热时间(t)呈直线关系,分解属一级反应。刘敏彦等对药典法进行了改进,用石油醚(60℃ 一90℃) 一乙酸乙酯(8 :2)为展开剂展开的丹参酮 Ⅱ 与对照品颜色一致。闰豫君等 采用细胞膜色谱法对丹参中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RP —HPLC法 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 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所收集的12份丹参药材中丹参酮 Ⅱ 含量为0.607%~0.148 %,隐丹参酮为00.073 %~0.02 1%。王群英等 考察提取浓缩和干燥方法对丹参酮 Ⅱ 提取转移率的影响以追踪抗痴胶囊制备中丹参酮 ⅡA的含量变化,提出了选择适当的提取 、浓缩 、干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制备中丹参酮 ⅡA的破坏。
水溶性成分的研究:魏峰等 对丹参素钠的碳谱数据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丹参素钠的碳谱数据,并对碳氢信号进行了归属。潘桂湘等以丹参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作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中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实验表明,在样品处理过程中,丹参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 的萃取回收率与溶液pH f fi密切相关。就同一时间配制的6种不同配比样品而言,其中含有的丹参水溶性成分并非按设定比例呈线性变化,而是与三七的配伍存在某种关系。王文祥等根据丹参水溶性总酚均有邻二酚羟基的特点,改用N aNO2和Al(NO3 )3络合显色,该法可减少其他非邻二酚羟基杂质的干扰,结果准确。洪馨等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同时进行了测定,用1%醋酸作溶剂,改进了原有方法用甲醇作溶剂造成的实验结果偏低的问题。李茜等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品,应用H PLC 法,研究丹参葡萄糖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共标示出丹参葡萄糖注射液6个共有峰,并用唧HPLC/MS对主要成分进行了归属 。
另外,倪力军直接从中药指纹图谱的检测数据出发,采用相关系数与距离系数对任意两张图谱间的相似度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对9个丹参提取物的红外图谱的相似度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提出简便易行的对指纹图谱间相似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
4 药学研究
许庆友等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间质性肾炎模型,分别投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苯那普得,检测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皮内素含量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苯那普利对梗阻性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大鼠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 Ⅱ含量为42.03 ±13.95pg/m g,较病理组80.19 ±27.31pg/m g明显减少;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苯那普利能有效地抑制梗阻性大鼠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含量。戚峰等 采用颈部套袖法建立豚鼠对大鼠心脏异种移植模型研究中华眼镜蛇蛇毒因子(CCV )及复方丹参在异种移植中的作用,CCV 明显降低血清补体水平,延长供心存活时间,复方丹参注射液可缩短供心复跳时间;二者合用可进一步延长供心存活时间。因此两者合用对超急性排斥反应(H AR )有 良好的抑制效果。何素冰等采用组织培养法,以原代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为材料,制备咖啡因 、K CI及NMDA诱 导的钙超载损伤模型来探讨丹参酮对大鼠神经细胞钙超载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形态学检查发现丹参酮对三种钙超载损伤模型中的大鼠神经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结晶紫染色也提示丹参酮可显著提高损伤模型中神经细胞的存活数并降低细胞 释放 的LDH水平。黄政德等采用 肾上腺素(Adr)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比较丹参 、大黄各炮制品对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凝血酶原时间(TT ),凝血活酶时间(PTT )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黄酒与白酒炙丹参及生丹参、酒炖大黄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作用,使PT、TT、PTT显著延长;酒炙丹参和酒炖大黄均比其生品作用显著增强(P< 0.05或P< 0.01)。吴俊芳等采用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总丹酚酸(Sa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 护作用 。结果在小鼠和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Sal10.10m g/kg iv可显著提高脑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0D )活性 ,明显降低丙二醛(M DA )含量。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上,Sal5,10m g/kg vi可明显缩小梗死灶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并显著抑制缺血脑组织中LDH和SOD活性降低,减少MDA的过量产生,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5 临床应用
刘学杰等、张晓萍、郑欣和孙士斌分别就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肺心病 、心绞痛 、高脂血症 、高血粘度综合征 、治疗支气管肺炎 、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进行了观察和阐述。黄雪梅等 对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国内近几年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总结出复方丹参注射液不 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分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严重腹泻 、低血压,心动过速,局部疼痛 、红肿,溶血尿毒综合症等七类,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建议临床医师 、药师应重视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张淑芳等 经临床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神经妥乐平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效果更佳,弥补了单独应用神经妥乐平的缺点,利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改善神经细胞的微循环起到了缓解细胞水肿的作用,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
6 其他
张军等总结丹参药材中脂溶性丹参酮类和水溶性丹参酚酸类的药理作用;分析丹参制剂的工艺现状,归纳现有丹参制剂存在的局限性;提出运用新辅料 、新工艺解决丹参制剂局限性的思路的。罗晓健等综述了复方丹参片的研究概况。收集国内复方丹参片的药理作用 、制备工艺、质量控制 、剂型改进等方面有关文献。
7 发展前景
从古代的文献论著和现代的研究成果看,丹参主要用于心、肝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属于应用广泛和疗效确切的大品种,但由于现有工艺条件和水平的限制,不同厂家的同一种丹参制剂出现内在含量指标不一致,疗效不稳定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以水溶性成分作为含量指标的制剂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极大的制约丹参的临床应用。因此,尽快统一现有丹参制剂的工艺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应加强新工艺 、新辅料在丹参制剂中的应用速度,对丹参在因血瘀引起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肝炎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加大其临床开发的速度,使丹参这一品种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