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季全省中药材管理技术要点及系列
新种植模式推介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季是中药材种植和药材田间管理
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抓不懈的前提下,省产业体系中
草药创新团队推介以下管理技术要点及新种植模式和新技术,供
全省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农户参考。
一、继续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开展中药材春季管理的
前提,一些中药材生产和加工企业发挥中药防治疫情的独特作用,
及时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在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筹安
排开展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药材生产企业和种植户要进一步完
善今年的种植计划安排,按季节时令有序进行中药材生产管理工
作,有关田间生产技术的问题请及时关注省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
创新团队网站(http://www.sdherb.com)或微信群。
二、多年生种植的药材管理要点
1、田间整理。清除田间杂物,修整排水及灌溉设施;检
查和完善基地的棚架结构及越冬情况,如西洋参。同时,准备好
播种、收获等相关的农业机械。
2、修剪整枝。冬前没有进行修剪的品种及时进行春剪,
如金银花、皂角等。将修剪的枝条及时清除,保证田间清洁。
如需补苗的地块做好标记,及时补苗。
3、追肥和收获。结合春灌进行追肥操作,建议以有机肥或
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适当增加滴灌或微灌设施。冬前没有收获的
药材品种(如丹参)要尽早收获,避免影响药材品质。
三、2020 年春季计划种植药材管理要点
1、种植品种选择。全省在基本保障原有种植品种格局
的前提下,应考虑当前疫情对相应中药材品种库存消耗的影响,
根据市场变动适当增加符合我省道地药材生产要求的品种及种植面
积,如半夏、柴胡、黄芩、连翘等,搞好市场对接。
2、做好种植规划和土地整理。种植药材前对种植基地进行
整体布局和规划,合理搭配连作或间作的药材或粮食作物。根据
土壤墒情提前整地或起垄覆膜,施足底肥,准备播种或移栽。
3、准备好种子种苗。提前对种子种苗进行准备或处理,检
查贮存的种子或种球的保存质量,有无腐烂或发芽现象,如半夏
等。播种前对种子种苗进行筛选或分级,生产中使用一级种子或
种苗,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4、抢墒及时种植。中药材种植季节性较强,错过最佳种
季节将直接影响产量和药材质量,因此,建议种植企业和农户时
刻关注土壤墒情和气候变化,适时种植。
四、创新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和新模
(一)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效生产技术
1、选地整地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地块,忌粘土。每
亩结合整地施农家肥 2500公斤,磷酸二铵 15公斤。实行统一机耕,
深松 30 厘米以上,土壤上松下实;整平、耙细。大田四周修建
宽 1.5 米,深 1 米的排水沟,连接基地外排水设施。
2、起垄覆膜
于霜降后至封冻前或解冻后,结合土壤墒情及时起垄覆膜,
垄宽 80 厘米,垄高 25 厘米,垄面宽 35厘米。采用黑色氧化-
生物双降解地膜,膜宽 90~110厘米,厚度为0.005 毫米。铺膜
时紧贴地面、拉紧,薄膜边缘埋土约 10 厘米,压实。于膜上种
植行覆土,厚度约 2 厘米。
3、品种与种苗选择
选择鲁丹参 1 号、鲁原丹参1 号、山农丹1号和山农丹
2 号等通过山东省审(认)定的丹参品种,丹参种苗选用根长约 15
厘米、根上部直径约0.5 厘米以上无病虫害、无损伤、均匀一致
的健壮种苗。
4、移栽方法
起垄覆膜后,尽早移栽,不迟于 4月中下旬,于垄面上按
行距 20 厘米顺垄交叉种植 2 行,株距 20 厘米;穴栽,穴深
15~20 厘米,将种苗(过长的种苗可截去末端)斜放于穴内
(或用种苗插植器移栽),覆土压实,厚度以苗不露土为宜,
及时埋土封口,以防漏气、跑墒、生草,影响苗生长,防止大风
揭膜。据土壤墒情浇定植水。
5、收获
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选晴天,土壤半干
时,去除地上部茎叶,去净地膜,挖松根际土壤,顺行完整挖取
或采用丹参收获机进行采收。
(二)丹参-谷子间作生态生产技术模式
1、间轮作模式
丹参—谷子。
丹参带幅 1.6米,种植 2垄,垄间距80厘米,垄高 25
厘米,垄面宽 35 厘米,每垄种植 2 行,行距 25 厘米。
谷子带幅 1.6 米,播种 5 行。
翌年,就地轮作,丹参、谷子种植带幅互换。
2、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地块,
忌粘土、涝洼地。每亩结合整地施农家肥2500公斤和磷酸二铵
15 公斤或中药材有机基质 1000 公斤。实行统一机耕,深松
30 厘米以上,土壤上松下实;整平、耙细。大田四周修建宽
1.5米,深 1 米的排水沟,连接基地外排水设施。
3、起垄覆膜
于霜降后至封冻前或解冻后,结合土壤墒情及时起垄覆膜,
采用丹参黑色氧化-生物可降解专用地膜,膜宽90厘米,厚度为
0.005 毫米。铺膜时紧贴地面、拉紧,薄膜边缘埋土约 10 厘米,
压实。于膜上种植行覆土,厚度约 2 厘米。
4、种(子)苗选择
丹参种苗选用根长约 15 厘米、根上部直径约 0.5 厘米,无
病虫害、无损伤、均匀健壮种苗。谷子品种选择济谷 19 等矮秆
品种。
5、栽(播)种方法
丹参移栽期为 11 月底至封冻前和初春解冻后至 4 月上旬。
顺行交叉穴栽 2 行,穴深 15~20 厘米,将种苗斜放于穴内(或
用种苗插植器移栽),覆土压实,厚度以苗不露土为宜,及时埋
土封口,防漏气、跑墒和大风揭膜。据土壤墒情浇定植水。
谷子于 4 月底用新型精量谷子播种机播种(曲阜田工机械有
限公司产,型号 TG-GZ100),行距35厘米,播种 5 行,播幅两侧留
10 厘米机械轮道,亩播种量约 0.4 公斤。
6、田间管理
杂草防治:谷子田可用谷友除草剂除草;喷施时,禁止喷施
到丹参种植区域。
排灌水:谷子在苗期和孕穗期,缺水时及时灌水;雨季及时
排水,以防涝害。
7、收获
谷子于 8 月中旬,天气晴朗时,及时人工或收获机收获。
丹参于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选晴天,土壤半干时,采
用丹参收获机进行采收。
(三)西洋参高拱棚绿色生产技术
1、适时播种或移栽。山东省西洋参秋播于 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上旬土壤封冻前进行;春播于 3 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进行。
2、种子种苗消毒。种子播前可以用恶霉灵、福美双 500 倍
液或 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杜邦三合一或迈舒平拌种进行
种子包衣处理,晾干种皮水分即可;种苗可用500 倍多菌灵或代森
锰锌浸苗(芦头以下部位)20~30 分钟。
3、土壤消毒。西洋参播种移栽前,每平方米用福美双、敌
磺钠或土菌净、恶霉灵各 8 克左右结合土壤深翻撒施。
4、施肥原则
每亩基施 2000~3000 公斤有机生物基质;翌年始,春季出
苗前每亩追施有机生物基质 500 公斤。
5、合理密植。种子直播:密度分为 8×8厘米、5×10 厘米、10×10 厘米几种,每亩用种量为 5~6 公斤,播种深度 2.5~3厘米
。每穴 1 粒种子,覆土 2~2.5 厘米。
6、种苗移栽 :育苗密度分为 5×5 厘米和 4×4 厘米两种,
每亩用种量为14~16公斤和18~20 公斤;移栽一般用 1 年生或 2年生
西洋参种苗,选择种苗时选根系健壮,芽苞饱满、无病虫害的参苗,
并根据参苗大小分三个等级移栽,栽植密度一般一级种苗 20 厘米
×10 厘米,二级苗 20 厘米×8 厘米,三级苗 20 厘米×6 厘米。
7、适时架棚遮荫
4 月中旬西洋参苗接近出土前必须适时架设高拱棚遮荫,高
拱棚所有立柱材质为移动方便、可循环利用的钢质材料,拱顶距
畦面高 250~260 厘米。
8、合理调光
西洋参喜斜射和散射光,怕强光,架设高拱棚合理调整光照,
可以保证西洋参的健壮生长。山东省采用双透(透光透雨)遮阴
网,遮阴网透光度视参龄而定,1~2 年透光度 10%~15%,3~4
年透光度 15%~20%。
9、病虫害防治
西洋参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预防为
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生长期喷药选择生物农药和低毒
的化学药剂,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四)金银花老园区提升改造技术
本技术适用根腐病或衰败羸弱现象的金银花地块。
1、准备生产资料。有机生物基质:利用杏鲍菇出菇后的废
弃培养基,经过干燥、杀菌、添加辅料、挤压造粒而成的用于中
草药绿色生产的专用有机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用枯草芽孢
杆菌(1000 亿/克)500 克加红糖 2 公斤及适量维生素兑水 1000公
斤,气温 25℃发酵 3~4 天的菌液。
2、改造技术要点
施肥:围绕金银花根部扒开半径 50~60 厘米的圆形土坑,
深度 5~10 厘米,然后用中草药专用基质每墩(株)1~2 公斤
与土拌匀施入。
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金银花叶芽萌发期间。扒土晾根,
捡拾地下害虫,刨除病株,清洁园区。同时每墩用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液2公斤加0.3%的髙渗苦参碱水剂2克浇灌。
排水防涝:建设在平原区域或者比较低洼的金银花园区,
雨季来临前,要在金银花行间挖宽20厘米、深不少于30厘米的排水
沟,防止雨季积水,造成沤根引发根腐病。
科学修剪:金银花修剪适期 12月份至翌年 3 月份。留足
开花母枝,更新骨干主枝,提高金银花抗逆能力。
(五)药用牡丹(药用芍药)—玉米宽垄间作种植模式与技术
1、种植模式
模式按一垄丹皮(白芍)间作一畦玉米(小麦)的模式进行
种植。中药材丹皮、白芍起垄种植。垄宽 1 米,垄高 30 厘米,
垄间距 1.5米。垄上种植3行牡丹(或白芍),牡丹株距 30~50
厘米,行距 30 厘米;芍药株距 15~30 厘米,行距 30 厘米。
垄间平畦种植玉米和小麦轮作。玉米选用大穗型品种,如农
大 372、鲁宁 184 等,2行播种,株行距 15×60 厘米,用种量
3公斤/亩;小麦为普通济麦系列,如济麦16、济麦22等,6 行播
种,行距 20 厘米,播量 4.2~4.8 公斤/亩较为适宜。
2、选择地块高燥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及地下
水 pH 值 6.5~8.5,含盐量在 0.2%以下,忌粘重、涝洼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秋季(10 月份)每亩施入有机生物基质
2000 公斤作基肥,每亩施入 10~15 公斤吡虫啉颗粒剂和 4~5
公斤土菌灵等土壤杀虫杀菌剂。机械深翻,打破犁底层,耙平搂
细,整理好四周排水沟,以防积水,按一垄丹皮、白芍一畦玉米、
小麦模式起垄、整平,即可开展播种作业。
3、栽植
牡丹、芍药在当年 10 月份耕地准备好后即可种植,玉米栽
种在次年6月10 号以后,小麦适宜播期为当年 10 月 10 日~20日。
选用优质牡丹、芍药种苗,栽植前用 50%福美双 800 倍液或50%多菌
800~1000液加 5000 倍阿维菌素浸泡 15~20 分钟,晾干后栽植。
4、中耕除草。中耕锄草,特别是夏秋季防止草荒。每年中
耕除草3~4次。第 1次在 2 月中下旬牡丹未萌发前,第 2 次在4~5月,
第3 次 6~7 月,第 4 次 10 月。第 4 次中耕除草时,可同时进行培
土追肥。中耕不能过深,以5 厘米左右为宜,以免伤根,影响生长。
5、摘蕾
3 月下旬孕蕾期应摘除全部花蕾,减少营养消耗,利于根部
生长,提高产量。
除整地时基施2000 公斤/亩有机生物基质外,每年秋季追施
“冬肥”,或翌年早春肥,亩用有机生物基质 500公斤,行间开沟施
入,深度 5~10 厘米。
6、玉米、小麦的栽培与管理参照大田种植。
(六)麦冬高畦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宜选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
微碱性砂壤土种植,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忌连作。整地时,每
亩施有机生物基质1000公斤或腐熟有机肥 4000 公斤基肥,深耕30
厘米,整细耙平。
2、种植模式。高畦种植,作成 1 米宽的高畦,高 20~30
厘米,畦和畦之间间隔 30 厘米。
3、种苗栽植。在当年 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采用分株的方
法栽植。选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高壮苗,剪去块根和须根,以
及叶尖和老根茎,轻拍植株茎基部,分成单株,去除残留的老茎
节,以基部断面出现白色放射状花心、叶片不开散为度。每亩约
需种苗600公斤,密植按行距15~20 厘米,株距 7~9 厘米进行
定植,每穴栽 3~5 株;苗基部对齐,垂直种下,两边用土踏紧,
及时浇水,使泥土与苗蔸充分结合,迅速生长幼根。
4、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进行 3~4 次,宜晴天进行,最好经常
除草,同时防止土壤板结,也可用两齿钩在行间轻轻搂沟,深度
不超过 5 厘米,也可起到饱墒、除草、疏松土壤的作用。
追肥:麦冬生长季长,需肥量大,一般每年 5月开始,结合
松土追肥 2~3次,除草后即行追肥,亩施高质复合肥30~50公斤。
(七)半夏高畦种植技术
1、整地。宜选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
性砂壤土种植,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忌连作。整地时,每亩施
有机生物基质 2000 公斤作基肥,深耕 30 厘米,整细耙平。
种植模式:高畦种植,作成 1 米宽的畦,高 20~30 厘米,
畦和畦之间间隔 30 厘米。
2、播种。春播3月下旬至4 月上旬,5 厘米地温达到 8~10℃
时就可以播种。播前应浇 1 次透水,以利出苗。选择一级种球,
在高畦上按照行距 10~12厘米开沟,沟深 5~10 厘米为宜,按
照株距 6~8 厘米沟内撒播,覆土 3~5 厘米,覆盖薄膜或稻草。
3、揭膜或稻草。在气温稳定在 18℃前(谷雨前),一般应
覆膜,以催芽保温。当出苗达 40%~60%时,应于上午 9 时前揭
膜炼苗,2~3 天后撤去地膜。
4、田间管理
除草浇水:做到有草就除,除早、除小、除净。可在浇水或
雨后 3天左右进行,用两齿钩在行间轻轻划破地表面即可。浇水
时要注意,一次浇水不能太多,以湿润表皮土壤为宜,结合除草
进行。雨季及时疏通排水沟,避免因田间积水造成块茎腐烂。
培土:夏季半夏倒苗后结合除草进行培土,高度约 2~3 厘
米,直到珠芽盖严。一般需培土 2~3 次。5 月抽花薹时分批摘
除佛焰苞,以增加块茎产量。
5、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初表现为叶片上有褐色的斑块,随后斑块变大。
最后,叶片枯萎死亡。防治叶斑病的方法为:用硫酸亚铁500 倍液
喷洒,每 7~10 天 1 次,连续 2~3 次,效果较好。
病毒病:用 5%石灰乳溶液进行喷雾,间隔为 5 天,连续 2
次。
(八)盐生药材高台低畦间作模式与生态栽培技术
本系列新模式与新技术,适宜于黄河三角洲区域。
板蓝根/高台-高粱/低畦间作模式与高效生态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种植板蓝根和高粱的地块应在春季 4 月初整
地施肥。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于秋季深
翻土壤 40 厘米以上,结合深翻整地合理施肥,每亩可以施菌渣
2000 公斤吨,翻入土中做基肥。
2、播种。板蓝根在北方适宜春播,并且应适时迟播,适宜
的时间是 4月 20~30 日。亦可夏播,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以条播为好,在高台上开行距20~25 厘米,深 2 厘米左右的浅
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覆土1 厘米左右,略微镇压。适当
浇水保湿,温度适宜,5~6 天即可出苗。亩用种量为 2~2.5 公
斤。
杂交高粱 5 月初播种即可。播深 5 厘米为宜,一般采取条
播方式,在低畦进行播种,行距 50 厘米,株距 30 厘米。
3、间作模式
高台板蓝根与低畦高粱间作模式:高台宽度为1.2 米,种植
板蓝根;相邻的底部畦面即为低畦,低畦宽度为 1.8米,种植高
粱,整个重复单元的幅宽共 3 米;高台与低畦的高度差为 25~
40 厘米。
4、田间管理
板蓝根出苗后,当苗高7~10 厘米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
缺苗补齐。苗高12厘米时,按照株距 5~7 厘米定苗,留壮苗一
株。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以后每隔半个月除草一次,保
持田间无杂草。封行后停止中耕除草。夏季播后遇干旱天气,应
及时浇水。雨水过多时,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高粱多在五月底至六月中旬定苗,高肥力地块,所种植的品
种增产潜力大,公顷保苗以 8~9 万株为宜;低肥力地块,所种
植的品种增产潜力小,公顷保苗以 10~12 万株为宜。
皂角/高台-薄荷/低畦间作模式与高效生态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选择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远离污染的地块。
薄荷种植宜选择下湿地,如沟坝地、河滩地等,不宜选择高岗地、
漏沙地,以水浇地为最好。早春深耕,深度达 20~25 厘米,耕
前每亩施有机生物基质2000公斤或优质农家肥3000~4000 公斤,
耙平。
2、种植管理
皂角树苗的种植时间以 11月份到第二年的 3 月份为佳。初
植株距:亩栽 666 株。第3~5年亩栽 222~300 株, 6 年以上
亩保留 80~150 株。
薄荷在早春尚未萌发之前移栽。栽时挖起根茎,选择粗壮、
节间短、无病害的根茎作种根,截成 7~10厘米长的小段,然后
在整好的畦面上开l0厘米深的沟。将种根按 10 厘米株距斜摆在
沟内盖细土、踩实、浇水。5 月份当植株旺盛生长时,要及时摘
去顶芽,促进侧枝茎叶生长,有利增产。
3、皂角/高台-薄荷/低畦间作模式
在皂角林下可以种植薄荷,采用高台低畦模式,高台宽度为
1.2 米,可种植种植皂角1 行,相邻的底部畦面即为低畦,低畦
宽度为 1.8米,可种植薄荷6~8行;高台与低畦的高度差为 25~
40 厘米。也可根据田间机械的实际情况和畦宽确定间作方式。
4、水肥管理
薄荷田间基本全苗后,应及时查苗,封行前中耕除草 2~3
次。收割前拔净田间杂草,以防其它杂草的气味影响薄荷油的质
量。薄荷前中期需水较多,特别是生长初期,应根据土壤墒情及
时浇灌。收割前 20~25 天不宜浇水。
5、病虫害防治
薄荷黑茎病:防治上可在发病期间亩用70%的百菌清或40%
多菌灵 100~150 克,兑水喷洒。
薄荷锈病:5~7月易发,用25%粉锈宁 1000~1500 倍液叶
片喷雾。
薄荷斑枯病:5~10 月发生,发病初期喷施 65%的代森锌
500 倍液,每周 1 次即可控制。
4、薄荷采收
当薄荷主茎初花期开始收割。头刀收割后要及时抓紧时间清
扫落叶,尽快锄去地面的残茬、杂草和匍匐茎(一般锄深 2~3 厘
米)并浇水,促使二刀苗早发、快长,延长生长时间,增加产量。
第二次收割时间为 10 月中旬,晒到7~8成干时,扎成小把,再
晒至全干。以身干满叶,叶色深绿,茎紫棕色或淡绿色,香气浓
郁者为佳。
木香/高台-薏苡/低畦间作模式与高效生态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土地,地块选
好后均需深翻 30 厘米。结合整地,每亩基施有机生物基质 2000
公斤或 3000公斤优质农家肥,耙平,做成宽100~130 厘米高畦。
2、种植方法
木香种栽处理:作种栽用的芦头要求顶端芽苞 3~5 个,表
面粗糙有韧性,表皮颜色紫棕色或棕黑色,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
感染,单个鲜重约 1千克左右,切块,每一小块带有 1~2 个侧
芽。切块后将种根用草木灰或多菌灵拌种。
薏苡于 3 月末至4月中旬播种。选用当年种子,以穴播为主,
也可条播。每穴播种子 5~6 粒,覆土盖平。亩用种量 3 公斤。
3、高台木香-低畦薏米间作模式
以 3 米为幅宽,高台宽 120 厘米,高 30 厘米,栽种木香,
低畦宽 180 厘米种植薏米。也可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调整幅宽。
4、田间管理
木香 4月中旬左右出苗后,及时间苗,补苗。枝叶封垄以后
及时拔除杂草。六月份土木香逐渐进入花期,及时割掉花薹。
在薏苡株高约 6 厘米左右或长出 3 片叶时,及时间苗补苗,
去掉密苗和弱苗,每穴株留苗 4~5 株,缺苗处补栽。在拔节期
中耕除草培土。
(九)中药材专用有机生物基质施用技术
1、有机生物基质简介
2015 年 6 月,省中草药产业创新团队与山东冠宇农业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开展中药材专用基质研发。产品以杏
鲍菇菌渣为主要原料,根据土壤特性,按生态学与中医组方原理,
经免发酵预处理、菌体增活、中药组方、固化增密、颗粒成型、
包装存储等工艺加工而成。已建成基质转化生产线 2条,主体设
备60台;化验检测仪器27 台,年生产中药材有机基质 1 万余吨。
该基质有机基质含量85%,总养分5%,水分 10%,pH 6.2,均
在国家指标要求范围内,具有有机基质含量高、菌体活性高、密
度高、用量低、有机物和无机物营养成分均衡、抗菌杀虫能力强
等特点,对提升土壤有机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同时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
该产品,在济宁、威海、临沂、枣庄等地建设了示范基地,
在丹参、金银花、白芍、西洋参、薄荷、木香等品种连续四年进
行了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配套
施用技术获重要突破,为黄三角盐碱地药材生产提供支撑。
2、基质使用要点
施肥时期及次数:中药材专用基质作为基肥,结合整地深翻;
多年生中药材,每年追肥 1 次,于 7~8 月雨季进行。
施肥量:基肥 2000~3000 公斤/亩;追肥500~1000 公斤/
亩。
施肥方式:基肥主要以机械撒施为主。先将肥料均匀撒于土
壤表面,再深翻 30 厘米以上。追肥可用机械沟施,也可以撒施,
根据中药材的种植方式选择进行。如薄荷、西洋参、桔梗等可以
撒施;如金银花、白芍、牡丹皮等可沟施。
3、注意事项
(1)中药材专用基质施肥量较多,在田间使用撒施时一定
要做到均匀。
(2)沟施要防止伤根,并注意肥土混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