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创新团队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对药农和药企精准帮扶——
为科学种植中药材献计献策
齐鲁大地,在鲁北鲁西平原、胶东半岛丘陵、黄河三角洲,在中药材种植试验基地、种植园及田间地头,都留下
了他们踏实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展现出了他们心系药农的情怀和智慧,他们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草药产业技术体
系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
药材种植指挥部
在过去,对于山东药农来说,一年四季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怎样种,是最关心的事,也是最头疼的事。现在,
山东省中药材种植大军有了一个“指挥部”,会提前对于种植品种、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拉出清单、提出要求、
说个明白。
2020年2月,他们向全省发出了推荐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的通知,提出了清热解毒等四大类、金银花等26个适宜
中药材品种。2022年春季,团队发出全省中药材管理技术要点及系列新种植模式推介的指导意见。在气候多变的夏
季,科研团队及时预发信息,指导药农科学应对。2021年7月,团队向鲁中南、鲁东半岛、鲁西南和黄河三角洲药材
产区,分别发出条中药材防涝抗风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2022年8月,针对入夏以来出现的少有的极端恶劣高温
暴雨天气,团队提出及早做好灾害应对准备、及时排水清淤、抓好基地修整、适时中耕松土、加强病虫害防治、做好
科学施肥、抢收与补种改种等七条措施,要求全省各地切实抓好中药材夏季生产管理,保障中药材产量和品质。一系
列意见建议很受药农欢迎,他们纷纷称赞说接地气、好用,种植生产底气更足了。
团队的专家除了到药农身边一对一指导外,还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建议、意见,为制定中
药材产业发展重点、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规划,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参谋作用。
科学攻关生力军
种子是中药材产业的“芯片”。科研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曾说:“品种选育工作跟不上,会严重抑制整个中药材
产业发展,品种不先行,核心卡脖子的问题不解决,就会拖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后腿。”因此,团队一心扑在这一基础
性工作上,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
由首席岗位专家王志芬研究员领衔选育的“鲁丹参1号丹参”和“鲁梗2号桔梗”,于2011年12月被山东省林草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登记为“育成”品种,准予在临沂、淄博、潍坊、日照、济南等地区推广应用;2012
年11月,“丹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研究”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2月,“桔梗品种
选育及规范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10月,“鲁丹参1号及配套高效生产
技术推广”项目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
与此同时,名贵中药材引进工作也被提上议程。目前山东省在基层有10多个中药种植企业和村镇,在团队的指导
下,引进名贵中药材品种已取得实效。15万株铁皮石斛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试种成功;乳山市人和果蔬专业
合作社试种的浙贝母、元胡和太子参3个中草药品种也喜获丰收。
研发中药材的科学栽培种植技术也是科研团队的强项。团队在调查研究传统种植习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和
研究,先后总结制定出金银花、桔梗、黄芪、瓜蒌、甘草、丹参、半夏共7种道地药材的种植技术;从实际出发,研
发出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效、丹参-谷子间作生态、西洋参高拱棚绿色、金银花老园区复壮、药用牡丹(药用芍药)玉米宽垄间作种植、麦冬高畦栽培、半夏高畦种植栽培、白芍-小麦/玉米宽垄间作模式等新技术、新模式,使中药材
产量质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团队还向盐碱地进军,在充分研究水盐运移规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高台-中畦-底沟”为主体结构的三
级阶梯分异模式,与物理覆盖相结合,实现旱季抑盐防草、雨季洗盐抑草,在不同阶梯上匹配与之相适的盐生药材品
种。
乡村振兴显身手
多年来,团队始终坚持并推广“山东药材、现代生态、绿色田园、美丽乡村、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乡村振
兴为己任,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帮助中药材生产合作社、药农和加工企业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以产业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帮助药农脱贫致富。
团队与派驻乡村的“第一书记”联手开展扶贫,共同打造中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链,为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提供有
力支撑。
2017年,团队助力菏泽市东明县焦园镇第一书记种植丹参中药材示范田,机械化种植的6亩丹参中药材示范田经
过现场测产,亩产鲜品3050斤,按市场平均价格1.5元/斤计算,亩收入4575元,纯收入3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增收
非常显著。第二年当地丹参种植面积超过100亩。
2018年12月,来自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的5名省派第一书记和1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把一面印有“科技助力精
准脱贫、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锦旗亲手交到王志芬手中,感谢团队对他们开展中药材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
团队成员常常亲临第一线开展扶贫工作,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帮、心贴心的扶。团队还积极参加山东科技扶贫
专家“微课堂”活动,将团队的研究成果详细地、毫无保留地进行了介绍、推广,助力在山区丘陵、盐碱滩涂、林下
与光伏板下高效开展中药材生态生产,精心打造推进中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科技翅膀,积极探索中药农业转型升
级、企业提质增效、农民脱贫致富一体化协调推进的路子。